日本药价猛降,最高下调50%,原研药与仿制药怎么选?

常常有人说,辛苦攒钱十年,一进医院全光。但凡生个病,尤其生个大病。不光要搭上全部积蓄,可能还得四处借钱。不敢生病、生不起病,是全球无数普通百姓的难言之隐。而在日本,很少会有人抱怨“看病贵”、“买药贵”。因为日本药,真的很便宜。

但日本政府觉得还不够便宜,这不,又降价了。据悉,从2025年4月起,日本部分新药的公定价格(药价)将大幅下调。此次调整主要针对从“创新药物价格保护制度”中退出的品种,最大降幅达50%。根据日本医疗企业Kakehashi编制的2025年度与2024年度药价对比表,此次调整中,强生旗下杨森制药的抗HIV药物“普利斯塔”(600mg/片)降幅最大,从842.6日元降至412.6日元,暴跌51%。

日本药为什么一直在采取措施降价?核心原因在于老龄化的加剧。上世纪80年代,日本老龄化率就已经达到20%。受此影响,日本医疗费用在GDP中的占比也随之增长,由1960年的2.5%迅速攀升至1980年的近6%。

除了老龄化加剧,还有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裂、社会问题尖锐等多重压力作用之下,日本医疗赤字愈发严重,日本政府不堪重负,决定进行医疗改革,即降低药品价格。1991年日本厚生省宣布对药品价格实行全面管控,药品价格必须每两年强制下调,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民医疗赤字。

尽管药价打下来了,但再便宜的原研药通常也没有仿制药便宜。原研药是指由制药公司通过对大量药物进行筛选获得的并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确认安全性、有效性以及质量可控的上市新药,该药所属公司拥有这种化合物的专利权,一般专利期为20年。仿制药是专利到期后由其他公司生产的药物,但两者的活性成分(针对治疗某种疾病的关键化合物)是相同的。FDA(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要求仿制药必须与原研药保持“生物等效性”,生物等效性是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给予相同的剂量,其吸收速度与程度无明显差异。简单来说,仿制药并不是原研药的完美复刻,但它们非常接近。

于是,1993年,日本政府推出了仿制药替代战略,随后药企纷纷转向生产更加廉价的仿制药,但民众对于仿制药的接受程度并不高,为此,日本政府从2002年开始到现在一直在推出各种针对仿制药的鼓励政策。最新的相关政策是:自2024年10月起,日本厚生劳动省对有仿制药的原研药引入了“选定疗养”制度。患者可以通过支付额外费用,将不在医保范围内的治疗与医保诊疗结合起来使用。如果患者按照自身意愿选择使用原研药,需要在自付费用基础上额外支付原研药与仿制药差价的四分之一。这一系列政策成效显著,日本用仿制药来取代原研药的比例在2024年10月首次超过了9成。

日本政府这一通“省钱小操作”大大减轻了患者的负担。低收入群体通过仿制药自付减免和药物降价,也算是实现“吃药自由”了。不过日本的制药企业就没有那么高兴了。降价带来的是利益缩减,估计有些老板已经抱着财务报表哭晕在厕所了。但压力就是动力,日本政府通过降低价格的方式,倒逼这些企业更好地做好成本控制。在这一过程中,那些体量较小、成本控制较差的企业因为持续亏损而惨遭淘汰,加速了行业洗牌。日本药企数量从1980年的1700家缩减至2015年的305家,存活企业多为研发能力强的头部公司。此外,日本政府还采用了“打一巴掌再给一颗甜枣”的策略,通过“价格奖励”机制来鼓励创新。如2024年,日本政府对23款具有临床突破性的药物给予了5%-10%的价格补偿。所以企业们再不满也改变不了什么,要么卷成本,要么卷创新。

降价只是手段,让惠于民才是目的,日本致力于在财政、病人与企业间寻找动态平衡。若日本能延续这种“降价不降质量、控费不抑创新”的良好状态,或许可以为全球老龄化国家提供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