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史漫笔365】日本近江孕育的“石头记”

曹雪芹的毕生心血都融在“石头记”里,绘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独属于《红楼梦》的丰碑。位于日本近江地区的滋贺县,也藏着一部“石头记”和一位“石头大王”。当我走进滋贺县立琵琶湖文化馆,吸引眼球的是木内石亭的亲笔字“石”。硕大的字体,遒劲的笔风,粗壮而有力,使人想起室町时代的禅僧一休宗纯的风格。即便如此,也有学者对木内石亭的书法并不待见,总是认为他不怎么入流。无妨,大大的“石”字旁边添书的“其精为金、为玉”的文字道得明白:石头是表,其本才是木内石亭真正的人生。

木内石亭生于琵琶湖西侧的坂本村,在今天的大津市内,当地属于近江南部,是有名的奇石产地。把玩珍奇异石的做法十分风靡,并有了被称为“弄石”的社会风潮。熏陶之下,木内石亭也不例外。这位活到85岁的老“玩”童,一生走过多地收集不一的石头,种类多达2000种以上,被称为“石头长者”。在矿物学、考古学尚无的年代,木内石亭无疑是活脱脱的领域专家。作为寻石的奇人,木内石亭身上还有着传说般的神秘。在他的集大成之作《云根志》(口语译普及版,雄山阁,2022年11月)中,还记载着这样的故事。木内石亭曾梦到自己在大津市某个寺庙参道附近的店里以便宜的价格购买“葡萄石”。而时间过去1年后,现实中他竟然真的买到了“葡萄石”。在他看来,这就如同神的昭告一样,以灵梦的方式为其指明着冥冥之中的人生道路。

20岁的时候,木内石亭受到贪污罪连坐的影响被处以拘禁3年的刑罚。同时代的儒学者、医师畑鹤山在自己的《四方之砚》中曾用文字描述木内石亭的生活状态。他讲道,和其他同被拘禁的人相继病的病、死的死相比,木内石亭和自己的妻子终日痴迷于把玩石头,似乎忘记了时间。夫妻二人活得很健康,毫无烦恼。木内石亭时常给别人说,如果自己没有石头这个爱好,恐怕早就染病而亡。在他看来,石头就是其生命的“守护神”。这样的心境,也早已超越了“酷爱”的范畴。

当收集石头从爱好走向专业时,木内石亭便组织发起了“奇石会”,吸引更多的爱好者和研究者定期进行评鉴,会员人数高达数百人,来自各行各业,堪比现在的俱乐部。不过,“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木内石亭依旧坚持走进深山老林,前往更危险的地方寻石。有一次,木内石亭乘船前往宫城县石卷市的金华山,船员告诫不得将山中金砂带出,否则将招致灾祸。但是,木内石亭难以割爱,便偷偷携带在身。不想,航行中遭遇大风浪等恶劣天气,船不得不返航。船员搜身检查后,发现木内石亭偷藏石头,便迫其放弃。木内石亭表面答应,却瞅准时机还是暗自带了出来。这样的趣闻也足见对于他而言,“生命诚可贵,石头价更高”。

斋藤忠的《人物丛书 木内石亭》(吉川弘文馆,1989年8月)对这位“石头大王”有着十分生动的描述,记述他在60岁一场大病之际甚至在遗书中都写下了毕生对石头的热爱,以及希望养子“子承父业”的嘱托。这样的性情贯穿着他的整个人生。对于日本而言,木内石亭还有更难能可贵的地方。在那个亲笔题写的“石”字下面,他盖下的是包含“日本人”字样的落款印章,这也成为他晚年的爱用之物。从历史维度看,在那个绝大部分庶民困于狭隘视野的时代,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也如同一颗珍石一般,镶嵌在木内石亭的心中。木内石亭的“石头记”,也有着日本人世界观和时代认知变革的强烈色彩。(2025年4月8日写于日本东京“乐丰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