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右翼政要佐藤正久让中日学术交流再起波澜

近日,日本政坛一场围绕学术安全的讨论引发广泛关注。在4月10日召开的参议院外交防卫委员会上,自民党参议员佐藤正久抛出“对华人副校长及博士生实施风险审查”的提议,直指中日学术交流背后的技术外流隐忧。这个提议恰似投入学术界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

佐藤正久的忧虑也并非空穴来风。据日本文部科学省数据,目前国立大学有12位、公立大学有3位外籍副校长,其中不乏与中国军方存在公开合作的研究者,更有来自所谓中国“国防七校”的学者兼任中日学术要职。佐藤正久质询出入国在留管理厅:“当中国留学生把研究成果传回国内时,我们真能筑起防火墙吗?”得到的答复仅是“若接到外部举报,将列入重点监控名单”,凸显现行制度的被动性。

争议焦点集中在国家留学基金委(CSC)的“公派研究生项目”。该项目资助中国学生赴日攻读博士,佐藤正久批评其本质是“定向汲取日本尖端技术”。他援引德荷两国教育部门的警示——荷兰已暂停部分合作,德国收紧签证审查——呼吁日本效仿。但日本文科省官员回应称,各大学对留学生参与敏感研究有自主审查机制,却承认未全面掌握此类学生数据。

这场辩论折射出中日科技竞争的深层焦虑。中国《国防动员法》要求海外公民“服务国家战略”的条款,让佐藤正久担忧“学术合作沦为技术虹吸管道”。但批评者指出,过度审查可能损害学术自由,毕竟国际学术交流本就是双向的知识流动。东京大学等18所国立高校、5所私立大学参与该项目的事实,也证明日本学界对开放合作的现实需求。

技术保护与学术开放如何平衡?佐藤正久强调“不是搞国籍歧视,但必须正视中国国内法的域外适用”,建议建立针对学术管理层的特别审查机制。这或许比笼统限制留学生更具针对性——毕竟,防范技术外流的关键,既在于守住实验室的“物理边界”,更在于构建法律与伦理的“无形屏障”。当科技博弈超越国界,学术共同体的智慧或将决定这场竞赛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