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检就能测癌,这项日本技术或将改变世界
——访株式会社HIROTSU 生物科学董事长广津崇亮

癌症,依然是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生命的“头号杀手”。而决定生存率的唯一关键,是尽早发现,及时干预。但癌症筛查往往门槛高、负担重、费时费力,让身体和经济都有压力。全球医学界一直致力于寻找一种更为温和的、更适于普及的解决方案。

如今在日本,一种源于基础生命科学、融合生物特性的全新技术——线虫癌症风险检测(N-NOSE),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信赖的新选择。日前,《人民日报海外日本月刊》前往株式会社HIROTSU 生物科学位于新大谷酒店的本社,专访了该公司的创建者、理学博士广津崇亮。

用生物特性破解难题,让世界受益

《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作为一项划时代的技术,N-NOSE的社会认知度与应用范围正在迅速扩展。您作为这一检测方法的发明者,能深入浅出地为大家介绍一下研发的过程吗?

广津崇亮:从最初萌生这个想法到现在,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十年。我本是专注于基础研究的生物学者,自博士毕业以来,长期致力于线虫嗅觉系统的研究,试图借此探究人类嗅觉的工作机制。那时,我并未设想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癌症检测领域。直到我在大学拥有了自己的实验室,为了获得更多地研究支持,我开始考虑是否可以将线虫的嗅觉优势,用于解决一些现实中的难题。

事实上,科研界早就知道线虫拥有极为灵敏的嗅觉系统,可与犬类媲美。但令人意外的是,从未有人尝试将它们实用化。于是我开始设想,为什么不能用线虫的嗅觉来检测某些疾病,包括癌症。

癌症筛查一直是公共卫生体系中的一大挑战。人人都知道尽早发现是关键,但现实中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很难想象有多少人愿意每年接受一次胃镜、肠镜这样的侵入性检查。但如果有一种低负担、非侵入的检测方式,相信会有更多人愿意迈出第一步。

N-NOSE的检测样本是尿液,不仅可以轻松的反复获取,用于检测,而且采样过程可以在家里完成,无需预约医院,也不会占用医疗资源。尤其是在日本,我们已经通过与日本邮政的合作,实现了样本的邮寄送检,最快两周内就能拿到检测结果。这种可以在医院体系之外进行的早期癌症筛查,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极具价值的解决方案。

此外,我们还与东京大学合作发表过一项研究成果,N-NOSE在检测癌症复发方面,比现有检测方式更早出现反应。这一研究成果已于2024年12月发表。对于曾接受过癌症治疗,存在复发风险的患者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更为温和、快捷的新选择。

真正适用于初次筛查的检测手段

《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当前的癌症检测大多依赖于设备,很多研究者都试图通过提升精度、引入AI等手段,在既有框架中不断优化。而您的研究路径似乎完全不同,是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换。

广津崇亮:是的。如果我们要实现癌症的早期发现,就不能让所有人从一开始就接受成本高、负担重的精密检查,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分层筛查体系”才是现实可行的。也就是先进行初次筛查,以判断身体中是否存在恶性癌症。再进入复检,以确定癌症的种类。最后才是精密检测,以确定癌症的发展情况,制定医疗方案。在这个体系中,N-NOSE是唯一真正适用于初次筛查的检测手段。这是我对N-NOSE这项技术的基本定位。

能不能把检测再精准一点?能不能加点AI?这些都属于既有思维的延伸。而我认为,要在癌症检测领域有真正的突破,靠这种渐进式的延伸优化恐怕是无法实现质变的。而且精度提升后,成本也会随之飙升,很难普及下去,让更多人受益。

线虫在实际应用中拥有多重优势。第一,饲养成本低,运用时效快。从孵化到投入使用仅需要4天时间。第二,无需训练。它们天性就可以识别癌的气味,这是一种本能。第三,几乎没有个体差异。每只线虫都是自体繁殖的克隆个体,也正是产业化的关键前提。第四,可长期冷冻保存。即使冷冻20年,也可以在解冻后立刻开始繁衍和使用。

N-NOSE在精度与成本两方面都具有优势,因此有望成为癌症初筛检测方法的选项之一。

2024年9月21日,在迪拜举办的 IHW Global Leaders Awards 颁奖典礼上,癌症风险检测技术N-NOSE荣获“全球诊断技术奖”。
该奖项旨在表彰开发并推广对全球产生深远影响的诊断技术的机构和组织。

N-NOSE可检测到0期的胰腺癌

《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胰腺癌被认为是所有癌症中最难早期发现的一种。我们了解到,您的团队已经成功研发出可对胰腺癌作出特殊反应的N-NOSE+技术,这是否意味着运用线虫的癌症风险检测技术正逐步成为全球癌症检测的新标准?

广津崇亮:胰腺癌的确是目前最难检测的癌症之一。它早期几乎没有症状,又深藏于其他器官之后,传统影像手段难以发现。因此,能在较早阶段发现胰腺癌的技术一直被认为是一项革命性的突破。

我们与大阪大学合作开展的研究中,已确认N-NOSE+能够精准检测胰腺癌的0期(Carcinoma in situ:原位癌,尚未扩散或侵袭)与1期,也就是早期癌症阶段,且具有相当高的准确率。就目前来看,这一点几乎是其他任何现有技术所无法企及的。

这是我们以 N-NOSE为基础,推进特定癌种检测战略的起点,目前,针对肝癌的专门检测已投入实用,今后还将进一步拓展至更多癌种。与此同时,我们还将AI技术引入了N-NOSE。人类肉眼难以分辨的线虫行为反应,可通过AI识别图像数据观测。通过AI×基因工程的组合,努力将癌症特定系统拓展到覆盖20余种常见癌症。

一旦实现,仅需一滴尿液就能完成癌症筛查与癌种预测,成本极低、效率极高。这将彻底重构我们对癌症检测的想象。目前我们正全力以赴,向着这个目标不断迈进。

14亿人的初筛挑战,N-NOSE助力健康中国

《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中国人口规模庞大,地域间的医疗资源分布也存在差距。像N-NOSE这样平价且具有高精准度的癌症检测技术,看起来非常契合中国国情。未来是否有计划让N-NOSE走进中国市场吗?它能为“健康中国2030”的国家规划带来怎样的助力?

广津崇亮:是的,我一直认为中国是最适合推广N-NOSE的国家之一。随着中国人口平均寿命的不断延长,如果依赖发病后治疗的医疗模式,是难以应对未来癌症高发趋势的。而要推进全民的预防性筛查,前提是拥有一套人人都能接受的检测方法。N-NOSE在中国落地具备成本优势,我相信它完全可以契合中国国情。

要进入中国市场,首先需要通过相关法令的审批,这是第一关。因此我们要在中国找到具备资质并愿意共同推进的大学或医疗机构,开展临床验证等。

在获得审批之后,如何实现快速落地市场化是第二关。因此非常希望能够与中国当地企业的合作,通过设立合资公司或者授权许可等方式推进。我个人更倾向于多方参与,而非被某一家企业垄断。唯有形成开放合作的生态,技术才能快速普及,真正造福社会。

这一切的关键在于速度。因为癌症检测的意义,在于越早发现越好,否则就失去了技术的价值。

我第一次去中国是在30年前,之后又多次参与学术交流。每一次都能深刻地感受到中国社会的热情、效率与行动力。那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令人振奋。我也由衷地相信,在这样有活力的土壤里,N-NOSE一定能够快速地生根发芽。

科技与人情的双向奔赴

《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30年过去了,不仅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您的事业轨迹也令人惊叹。回头看,会不会觉得这是一种奇妙的缘分?您在中国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经历?

广津崇亮:我第一次去中国,是江苏省的连云港。我对当地人的印象非常好,他们热情、真诚,很好相处,特别有人情味。最近再去中国,尤其是上海,已经比日本某些地方还要先进繁华,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让我感触更深的,是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中国的人情味不变,依旧与30年前一样,因此越发感到亲切。

说实话,30年前的我,绝对想不到未来会有一天,是以癌症检测技术研发者的身份回到中国。在与中国科研界的交流过程中,我也切身感受到中国目前的科研环境充满活力,优秀的研究者越来越多。我希望与大家一起将N-NOSE和N-NOSE+技术在中国落地与推广。将这种日中互惠的模式打造成科研界跨国合作的范例,这将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