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靠引进来破解养老荒,中国200万缺口还能撑多久?

外国人在日本可以参加的考试种类有很多,但普遍通过率都不高,除了语言上固有的壁垒以外,知识经验的要求也是门槛。但有一项国家级考试却打破了这些障碍,甚至不断刷新通过率记录,这就是“护理福祉士国家考试”。

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在3月24日发布的消息称,2024年度参加护理福祉士国家考试的考生中,有多达1314名外籍考生。之所以有如此庞大的人数,日本厚生劳动省负责人表示,主要是依据《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来到日本的外籍考生,此前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入境受到限制,所以有很多考生推延了行程,因此集中到了本次考试。

1314名外籍考生中有498人合格,合格率高达37.9%,同比2023年合格人数228人,短短一年就翻了一番。在这些合格考生中,印尼籍的考生人数最多,为237人,其次是越南籍150人和菲律宾籍111人。

如此显著的提升,离不开日本的专项辅导。 EPA来日人员先要接受正规的日语培训,确保语言能力符合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后,还要在各地指定的护理机构或医院参与护理相关工作,积累数年的实践经验后,方能参加考试。由此可见,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理论结合实际的考试。这种模式既缓解了人力短缺,又通过严格的考核确保了服务质量。 

无论考试的设置还是人数的增加,都体现了日本老龄化社会对于专业护理人员的迫切需求,更深层面的,是日本通过国际合作“输血”养老行业的战略布局。

日本是全球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突破30%。面对“银发海啸”,本土护理人力严重不足,日本自2008年起通过EPA协议,从东南亚国家引进护理人才。这些外籍人员在接受日语培训后进入养老机构工作,积累经验后参加国家考试,逐步成为日本养老行业的中坚力量。 

与日本相比,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同样严峻。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64亿,占总人口的18.7%,但养老护理行业却面临多重困境,最凸显的问题就是“无人可用”。中国养老护理员缺口高达200万以上,现有从业人员仅为50余万,且普遍年龄偏大、学历偏低。一线城市养老院中,一名护理员需照顾10名以上老人,工作强度大、而月薪普遍不足5000元,导致职业吸引力极低。 

日本的外籍护理士策略为中国提供了重要启示,但中国也需结合国情,在“引进来”与“本土化”之间找到平衡。比如,推动职业院校与养老机构“定向培养”,开设老年心理学、康复护理等实用课程,鼓励高校设立护理硕士点,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等。 

据预测,到2035年,中国养老产业规模将突破20万亿。这背后是庞大的市场需求,也是产业升级的契机——从目前简单的护理转向涵盖医疗、康复、心理支持的全链条服务。而产业发展的前提是理念的发展,中国需要打破观念桎梏和对护理人员的刻板印象,把护理员当作“专业技术人员”而非“体力劳动者”,只有当广大的中青年愿意投身这个行业并找到职业价值,中国才能真正构建起可持续的养老照护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