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不饱到吃不下的过程

在日本生活久了,常常在聊天中,会听到:中国人饭量大的话题……

这个话题会让我联想起刚来日本时的一些往事来。记得刚到日本的那年冬天,我们那批中国孤儿及家人被簇拥着来到了所泽寮里。那时候的日本,对我们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安静和美好的。

只是在吃饭的时候,那种美好的假象就会有些变了味道啦。吃饭本是人生幸福的时刻,那时却成了最难熬的瞬间了。每缝开饭时,这些刚从中国来的大肚汉们,先是端着手里的盒饭,看着看着就开始咧着嘴,叽叽歪歪地小声骂起来:“这小日本,真他妈的抠搜,就给这么点饭,这能够谁吃的?!”

一开始,还属于小范围,渐渐的由于无事可干,唯一的幸福似乎就是等待吃饭的时刻了。

然而,人就是这样:给予的希望越大,失望也就会更大些。由起初的几个人,渐渐的形成了群攻势力。很多人也跟着起哄喊着:“吃不饱,这小日本不安好心,想饿死我们呀!”

后来,我们才知道,日本的盒饭基本上都是这个量的,只不过是盒里面的品种繁多。不像我们中国饭那样:大碗且单一,任你随便吃到撑为止。

好在那时候大家都不会说日语,骂骂叽叽的中国话,日本老师们又听不懂。她们只能耐心地微笑着,歪着头倾听着……

她们手里的盒饭,其实跟我们的内容及重量都是相同的。

从小在中国长大的我们,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虽然每天都是粗茶淡饭,起码记忆中是可以敞开肚皮使劲儿吃的,直到吃饱为止。

我们的胃就这样被习惯性给撑大了。日本人也非常的不理解:大家怎么会吃不饱呢?  

我们与日本人是一样的一日三餐,一样的盒饭,一样的饭量……那最初的一段时间,我们却总是在饥肠辘辘中度过的。

后来,日本老师终于在大家的骂骂咧咧中发现了端倪……接下来,我们的每月薪水便开始分配到户了。大家又重新过起了自家在灶台做饭的热闹场面……。

透过长廊的门窗,只要侧脸望一眼,就会看到灶台前那些忙碌的男女身影,大家在各大商场买来了各种带着中国特色的食物,那热闹的场景,似乎也让大家找到了在中国时才有的场面。只是,由于钱到了个人手里,伙食的质量再也不能与日本盒饭相比美了。

尽管这样,每个人似乎都很享受这种可以随意吃,敞开供应的满足感。因为那是一个在中国长久的生活中养成的一种习惯。既然成了习惯,无论好坏,也势必就很难改正了。

在日本这个陌生而又美丽的环境中,大家又重新过起了那种熟悉的惯性的中国式生活。

然而,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当大家再次相聚在一起时,我发现那些同命运的人,似乎又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融入了日本后,一起融入的不单单是每一个人的衣着和举止行为,同时还有我们缩小了的日渐挑剔的胃口。大家不再满足那单一量大的食品了,精致的选择包括了所有能触及到的一切地方。这种舒缓身心的仪式,可谓是:人间清醒。

有时,看着满大街匆匆行走的日本人,不由地让我感叹:他们的健康,以及日本人标准的身材,除了让我羡慕,更多的是让我不得不认真地思考起来:他们没有我们饭量大,为什么还会那么长寿?工作中往往比我们也更有韧劲呢?!……

日久天长之后,终于让我们恍然大悟了。于是,我们觉得亏待了自己,也明白的太晚了。大悟之后,就再也吃不下那些多余的食物了,对自己的身体也开始有了新的规划:从之前根本就不想触碰的纳豆,到渐渐地喜欢上了它,甚至把它当成了每日的必选食品之一。无论是海鲜,还是喜欢的甜食肉类,哪怕是不常吃到的珍品,也只是让自己吃一小块为止。这已经成了我们的一种饮食习惯。

很让我们见效的就是身体渐渐廋了很多。这是小胃口带给我们的不争的事实。回顾一生,往昔的年轻,靠年龄;现今的年轻,靠心态;以后的年轻,要靠节食和快乐;终生的年轻,要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