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秘书长应看到从国殇记忆到复兴史诗的文明跨越

1901年辛丑条约的墨痕未干,2025年的东京湾畔又泛起霸权思维的浊浪。4月9日,当北约秘书长在昔日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土地上,以“中国威胁论”的老调重弹渲染战略焦虑时,历史的天平早已完成惊心动魄的逆转。今日之中国,既保持着对民族苦难的深刻记忆,更展现出文明复兴的磅礴气象,这种跨越时空的蜕变,正在改写人类历史的演进轨迹。

八国联军的铁蹄踏破紫禁城的记忆,是刻在中华民族基因里的创伤记忆。当年列强以“保护使馆”为名行瓜分之实的把戏,与今日某些势力炒作“中国威胁”的伎俩,在霸权逻辑上何其相似。但今非昔比的是,当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屈辱外交,已让位于“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当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常态化穿越宫古海峡,当战略导弹部队在戈壁滩竖起钢铁长城,这些不仅是国防实力的具象呈现,更是民族脊梁的历史性挺立。

北约秘书长吕特在东京把中国正常的国防现代化进程曲解为“压倒性扩张”,这种冷战思维的幽灵,暴露出西方战略界对中国发展路径的严重认知偏差。须知,今日之中国发展军力,不是为了重温“炮舰外交”的旧梦,而是守护改革开放四十年积累的发展成果,维护十四亿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这种战略清醒,正是对百年国殇最深刻的铭记。

从《辛丑条约》签订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用两个甲子的奋斗完成了凤凰涅槃。当北斗卫星在苍穹织就导航天网,当5G基站如毛细血管覆盖神州大地,当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刻下中国深度,这些跨越式发展的背后,是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跃升。2022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44%,连续七年稳居世界第二,这种战略定力岂是简单军备竞赛所能解释?

在太空领域,中国空间站“天宫”已成为近地轨道最耀眼的星体。嫦娥五号月面采样、天问一号火星探测、羲和号太阳观测,这些浪漫命名的背后,是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铿锵步伐。当某些国家还在纠结于技术封锁时,中国北斗系统已为全球半数国家提供导航服务,这种开放包容的气度,恰是文明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东京湾的浪涛见证着百年沧桑,也考验着当代国际政治家的战略智慧。吕特秘书长呼吁的“日北合作”,不过是冷战思维的现实投影。这种以意识形态划线的小圈子外交,与全球化时代的大势背道而驰。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当“一带一路”倡议联通五大洲,中国正以开放姿态拥抱世界。反观北约东扩引发的安全困境,恰是小圈子思维的恶果。

在台海问题上,任何外部势力干预都是玩火自焚。中国《反分裂国家法》早已明确红线,解放军环岛军演的震撼画面,是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定意志。但中国从不寻求霸权。“宽广的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这种战略自信,源自五千年文明积淀的深厚底蕴,也源自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把握。

站在两个甲子轮回的历史节点回望,从《辛丑条约》的屈辱到复兴征途的豪迈,中华民族走过的不仅是地理空间的延伸,更是文明形态的跃迁。当西方仍在霸权逻辑的死胡同徘徊时,中国早已开辟出和平发展的新道路。这种道路选择,不是对历史的简单复刻,而是对文明本质的深刻把握。当东方雄狮真正觉醒,世界终将明白:21世纪的国际秩序,绝不会是1900年的野蛮翻版,而将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破晓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