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总编辑 蒋丰
“火有薪而愈传,法得人而愈远”。在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40周年之际,日本驹泽大学前校长大谷哲夫成立“日中禅文化交流协会”。大谷哲夫既是佛法弘传者,又是佛教研究者,同时也是中国禅文化的传承者,著有《和译从容录》、《禅学研究入门》、《道元思想之路》、《我家的佛教曹洞宗》、《祖山本永平广录考注集成》、《永平之风——道元的生涯》等十余本著作。其中,《永平之风——道元的生涯》一书经北京大学王新生教授翻译,作为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纪念书籍在中国出版。中国佛教的辉煌,归功于历代为弘法不辞辛苦的高僧;日本佛教的兴盛,亦源于有这样乐于爱于推广禅文化的宗匠。2013年2月14日,记者在东京曹洞宗风仙山长泰寺里采访了这位著名的“知识僧”。
有责任将中国禅文化发扬光大
《日本新华侨报》:我们了解到,在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40周年的2012年8月30日,在您的主导下,“日中禅文化交流协会”正式成立。我想知道,您为什么选择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成立这样一个交流协会呢?
大谷哲夫:眼下,日中两国都出现了不少担心日中关系去向的言论。请恕我直言,在我看来,这根本不是问题。中国和日本的友谊已经持续了两千年,日本的文化体系都是在学习借鉴中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比如说,诞生于日本镰仓幕府时期的道元禅师,就曾千辛万苦地去中国求道。后来,又有一名年轻的中国僧人寂元,追随道元禅师的脚步来到日本留学。从这段历史我们也可以看出,日中两国真的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民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我们必须重视、维护这种关系。
我因为喜欢中国文学,从年轻的时候就一直坚持学习汉文。当年在汤岛圣堂里埋头学习汉文读法时的情景,我现在也记忆犹新。可以说,我是在汉文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佛教起源于印度,但禅宗诞生在中国。印度佛教与中国的多种多样的思想哲学融合后,就形成了禅宗。道元禅师将中国的默照禅传入到日本,所以我们有责任将这种禅文化发扬光大,来报答中国。
虽然在禅文化交流协会前冠上日中二字,但我认为,禅文化有必要跨越日中,走向世界,要珍惜和地球上所有人的缘。在道元禅师见到天童山如净禅师时,也表示过与人相识很好,要懂得珍惜。所以,我们要重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缘分。
日中禅文化交流协会,就是在这样的信念下成立起来的。在成立当天,50多名与会者和我一起诵经烧香,向佛祖祈祷日中关系圆满发展。
“日中禅文化交流协会”成立的目的在于,我们尊重诞生于中国、发展于日本的禅文化,我们要通过对禅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和中国人以及全世界的人类进行真正意义的友好交流,致力于保护禅文化的思想精华与历史资料,保护佛教建筑、佛像、庭院、墨迹等,并将它们传给后世子孙。
对北京大学有着数十年感情
《日本新华侨报》:1996年,我曾陪同在去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一起去过驹泽大学,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会里的师生一起举办座谈会,驹泽大学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重视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了解到,是您在担任日本驹泽大学总长期间,率先努力同中国北京大学建立起的友好学校关系。我想知道,您为什么在众多所大学中选择了北京大学?
大谷哲夫:一直以来,我就非常喜欢中国文化。从大二开始,就向往着能去中国,能进北京大学留学。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我苦等了10年时间,也没能实现自己到北京大学留学的心愿。
毕业后呢,我就留在驹泽大学任教,一直做到了校长。驹泽大学是日本曹洞宗建的学校。在日中恢复邦交正常化以后,出于对中国、对北京大学的多年的感情,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要让驹泽大学和北京大学成为友好学校关系,进行各种各样的学术交流。
在去北京大学进行友好访问时,我还在演讲中提到了日本的道元禅师。“道元是日本人,但是为了学习,他以必死的决心漂洋过海到中国求法,入中国的天童山拜如净禅师而得大悟,三年后辞师回到日本,建立了日本的曹洞宗。所以,在座的各位,今天这里没有中国人也没有日本人,在佛法上,我们都是一样的,是心心相印的‘老朋友’”。在我说完后,北京大学的师生一起站起来鼓掌,让我深受感动。
在我退休后,驹泽大学和北京大学之间曾一度交流很少。但我的学生即将要就任下一届校长,相信在他的领导下,驹泽大学今后还会重点发展和北京大学的学术交流。
禅文化意外在美国走俏
《日本新华侨报》:我们了解到,近年来,在日本佛教学者铃木大拙的努力下,禅文化被推广到欧洲大陆,在西方社会里也掀起了禅文化热。这是为什么呢?还有分析认为,欧洲各国有着相同的价值观,所以能够抱成一团。但是亚洲各国却没有一个共通的价值观,所以建立不起联盟体制。对此,您又如何考虑呢?
大谷哲夫:的确,在如今的欧洲大陆,基督教的修道院越来越少,曹洞宗的道场却出现了增多的趋势,而且都是些非常正式的道场。去年,我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做过两天演讲,800人的礼堂连续两天座无虚席,真是令人意外又高兴。
那么,是这些外国大学生们真的明白禅吗?其实不是,对于他们来说,禅是非常神奇的概念,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所以他们很感兴趣。另外,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没有自己固定的信仰,尽管有基督教,但基督教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所以他们开始关注禅文化了。
对于亚洲没有共通的价值观的这种说法,我不赞成。虽然亚洲各国的政治体制不同,但共通的文化、宗教、文字是最为深层的东西,永远不会消失的东西。中国的思想基础是由佛教、道教、儒教奠定而成。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教合一的时期,也有过三教背离的时期。这三个宗教的融合给中国的人民带来了心灵上的依靠与安定。在日本呢,虽然说道教被遗忘了,但儒教、佛教、神教这三个宗教,是日本人的精神支柱。近几年,有些新兴宗教的学者主张,日本没有自己的宗教和宗教信仰。但是每年除夕,日本人都会去拜三家神社,这能说是没有宗教和宗教信仰吗?中国也是一样,每个寺院都香火旺盛,这就说明了人们是有信仰的。
日中两国什么时候都是“老朋友”
《日本新华侨报》:您刚才多次提到,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有着源远流长的友好交流史。但自去年以来,中日两国关系由于岛屿争端进入紧张状态。从国际化观点和佛教人士的角度出发,您对今后的中日关系发展有什么建议?
大谷哲夫:现在,日本和中国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造成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原因是人们普遍缺少精神支柱。因为没有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所以现代人的内心世界变得荒芜,思想和行为也失去了约束。日本这种情况是自二战结束后开始的,也就是在美国的制度模式下,日本人逐渐丧失了作为日本人的自尊与骄傲。日本的战后教育也一味偏重于传授技能,忽略了要丰富精神世界。现在,日本到了重新找回这些东西的时候了。我们协会就是希望能重新帮助日本人丰富内心世界,建立起精神支柱。
另外,我总是跟大家强调,所谓禅宗、禅文化,其实就是中国文化。但中国自清朝以后,就不再进行分宗派布教,即使是那些著名的大寺院,也不分宗派的选立住持,不分宗派的进行修行。比如曹洞宗“只管打坐”的默照修行法,和临济宗提倡读公案的看话修行法等,这些宗派界限开始变得模糊,有些宗派的血脉就那么断了。相反,日本在引入中国的禅宗时,一直严格遵守宗派界限,遵守修行法和教义。
我们协会希望,能将从中国学到的、最初也是最完整的禅文化与修行法重新传授给中国人,以此来报答中国和中国文化。
相信在日中两国人民都重新拾起共通的价值观、禅文化后,大家就可以把过去暂且放下,从当下开始建立新的、好的关系。心与心的交流恢复后,国与国之间的事情就会变得好办。日中两国到什么时候都是“老朋友”。
本次采访结束时,当记者按惯例请采访对象签字时,大谷哲夫先生写下了“悠久的友谊”。记者看着这句话,再想到他对中国文化的深爱,以及对禅文化传播所做出的贡献,心为之动。中国需要更多这样的“老朋友”。
(摄影/本报记者张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