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总编 蒋 丰
历史,民族,文化。这中间,最为重要的元素是——传承。如今,日本保有的老字号企业的数量全球第一。创业于1924年的东京山喜株式会社就是其中之一。如何在传承与创新的夹缝中站立、站稳,是所有老字号企业的课题。作为第三代接班人的中村健一,自然也没少苦恼。1999年,该会社成立“和服”回收连锁店——“箪笥屋”,以崭新的形式让沉睡在家中的日本“和服”再焕光彩,获得了日本第11届“新事业大奖优秀奖”。2013年7月10日,记者采访了这位每年为外国留学生举办“和服”茶道体验会的中村健一先生,听他谈谈“和服”回收与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以及美智子皇后是如何引领日本“和服热”的。
和服源自中国改良在日本
《日本新华侨报》:日本的“和服”,又被称之为“吴服”。有人据此说日本的“和服”来自中国。当然,也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你是怎么看的呢?
中村健一:关于“和服”有不少说法。其中之一就是说“和服”的“始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吴国,也就是现在的中国江苏省。那里有个吴江县,现在也是养蚕业非常发达的地方。因为养蚕业发达所以有很多蚕丝,这也是绢的原料。而用绢制作成的衣服就被称之为“吴服”。
数百年前,“吴服”经过朝鲜半岛来到日本。但从那个时代留下的历史遗迹来看,当时的“吴服”还和现在的“和服”不太一样,倒是与朝鲜的民族服装有点接近。
在后来的一千多年里,日本人逐渐设计出了适合自己的“和服”。其特征就是使用直线缝制。西服考虑的是配合人体来缝制,所以使用的是曲线缝制;而“和服”考虑的是用平面包裹立体,所以使用的是直线缝制。这是日本独有的想法。因此,我想说:“和服”源于中国,改良在日本。
美智子皇后引领日本“和服热”
《日本新华侨报》:日本的社会模式在不断变化,日本的年轻人也在逐渐脱离和式生活。这对“和服文化”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呢?
中村健一:“和服”最盛行的时代是日本的江户时代。这是一个几乎和中国的清王朝相同的时代。在江户城(今天的东京)幕府将军的“大奥”里,“后宫佳丽三千”都是穿“和服”的。19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欧化,穿上西服。到了1945年以后,日本又开始美(国)化,西服流行起来。二战期间,也就是1941到1945年左右,为了适应战争的节俭要求,政府主持设计、推广了“国民服”。当时,“和服”作为奢侈品被禁止买卖。
1959年,日本皇太子,也就是现在的明仁天皇结婚。在盛大的婚礼上,太子妃美智子穿的是“和服”,一下子抓住了人们的眼球,日本迅速兴起了“和服热”。而且在那个当时,大多数日本人的和服都在战争中被烧毁了,还有的被当掉了,大家都需要重新购置和服。自那年开始,日本社会的“和服文化”就进入了全盛期,到了1975年,“和服”市场规模达到了两兆日元。
那以后,日本的“和服”市场持续走低。为什么会这样呢?这真不是几句话就能够概述的。我认为,原因之一是消费思想的改变。从前,购买“和服”,是一种富裕的象征,也是经济实力的表现。有些家庭在女儿出嫁时,会花上几百万日元购买“和服”。
原因之二是价值观的改变。之所以皇太子结婚能引发“和服热”,是因为美智子殿下是第一个嫁入皇宫的民间女子。这是划时代的历史性事件。当时的媒体还经常去日本桥的一家给皇室提供“和服”的店铺里采访。后来的雅子殿下和德仁皇太子的婚礼,就没有那么轰动了。美智子殿下穿“和服”的影响力是雅子殿下的100倍。
如今的“和服”市场规模已经减少到3000亿日元左右,是从前的15%。在各式服装琳琅满目的今天,人们已经不会只买“和服”了。这个市场还会有翻番的可能吗?我认为已经不可能的。但是,我不会为此灰心丧气的。
“和服”回收事业有利于环境保护
《日本新华侨报》:在环保意识日渐高涨的今天,你们开始了“和服”回收、清洗、再造业务。这在“和服”业界恐怕还属于“新鲜事物”。是什么原因促使你想到要对“和服”进行再利用的呢?
中村健一:目前,大约有4亿件“和服”和4亿条“和服”腰带沉睡在日本人家庭的衣橱里。按照一套平均10万日元计算的话,就是40兆日元的浪费。我认为有必要将这些沉睡着的资源挖掘出来重新利用。这样做既可以活跃“和服”市场,又有利于环境保护。
我们都知道,“和服”的制作材料大部分都是绢,也有一些羊毛、棉布、化纤材料等。用绢制作的“和服”非常珍贵,而且日本人对于绢也情有独钟。皇宫里天皇陛下在种稻米,皇后陛下在养蚕抽丝制绢。绢,就是这样一种特别的东西。
日本的天气高温多湿。像绢制“和服”这样的东西放在家里时间长了会发霉,出现黄斑,变坏的速度非常快。必须每年两次拿出来通风防虫,进行清洗。但很多人都没意识到该这样做。因此,我们会回收各个家庭里的长期不穿的“和服”和系带,进行清洗、杀菌、抗菌、消臭、加工后,再重新设定价格投入市场。
现在我们每年回收的“和服”有50万件,只占总体的0.06%左右,剩余的99.94%其实还是躺在衣橱里沉睡。我们还得努力让这些沉睡的资源重新被利用起来。
借助“和服”推动留学生了解日本
《日本新华侨报》:你每年定期为外国留学生举办“和服”茶道体验会,为留学生实际接触日本文化提供了契机和援助。这样做的意义在哪里?
中村健一:中国既是日本“和服”的始祖,又是日本“和服”的生产基地。所以我们非常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国人理解“和服”,喜欢“和服”,并通过“和服”来进一步接触到日本的传统工艺。这是大家了解日本文化、日本人价值观的一个渠道。
日本与中国在地理位置上是近邻,但在价值观上却存在差异。我认为,深层的东西必须通过实际接触来感受,也只有这样才可以促进日中两国彼此了解和理解,我很希望和服能在这中间起到一点点的推动作用。
前段时间,庆应大学的AIESEC(国际经济学商学学生联合会)的人员来我们这里,咨询能不能接收海外研修生。我的回答是,只要是对“和服”感兴趣的人我们都欢迎。
来我们公司的,最多的是法国人,其次就是中国和东南亚等国人。他们都对“和服”和“和服文化”抱有很大的兴趣。看到有这么多的中国人和中国留学生愿意通过“和服”来更进一步了解日本,我非常的高兴。
在中国沿海城市开拓“和服”市场
《日本新华侨报》:你去过中国吗?对中国有什么印象?
中村健一:从1989年到1999年的这十年间,我们在江苏省苏州市经营了10年的工厂。那时候我差不多每年都要去10次中国,这10年间我去了大约100多次。
从前中国是我们的一个生产基地,现在由于市场变化,我们的生产基地慢慢由中国移到了越南。但今后我们计划在中国的沿海城市开拓消费市场。有不少的上海、广州等地的摄像组和照相馆都到我们这里来购买“和服”。我认为,在中国的沿海城市,“和服”的需求会有所扩大。
(摄影:本报记者 吴晓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