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总编辑 蒋丰
明治时代的“日本企业之父”、“日本资本主义之父” 涩泽荣一,在《论语与算盘》一书中,具有创造性地将中国儒家的“仁义”与商家的“利益”相结合,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宣传“道德经济合一”说,符合时代发展的理想人物。在今天的日本,实业家北尾吉孝,也在实践着这样的人生追求。他在发展金融集团的同时,著书论中国古典,开校推儒家教育,推进人才培养工作。2013年9月9日,记者走进日本SBI控股株式会社东京本部的总裁办公室,专访这位左手《论语》,右手“算盘”的现代儒商——北尾吉孝。
自我作古改革金融缔造新产业
《日本新华侨报》:在野村证券工作期间,您被称为“传奇的证劵人士”。在软银工作期间,又被看成是网络大腕孙正义的“军师”。现在,您麾下的SBI集团——日本最大的网络金融公司,在社会上所担负的作用是什么呢?
北尾吉孝:我们的事业内容主要分三方面。第一支柱是包括证券、银行、保险在内的网上金融交易服务。
14年前,我在创立公司的时候,就确定下5个经营理念。一、秉持正确的伦理价值观,在进行判断时,要先看它是否符合社会正义;二、引领金融改革,对原来的金融体制进行改革,利用互联网的力量,将银行、证券、保险等网上交易服务有效地结合起来,创造出相乘效果。以更便宜的价格为客户提供服务;三、成为新产业的缔造者,培养、促进被誉为“21世纪核心产业”的IT和生物工程、网上交易不断成长;事实上,我们不仅是从事投资产业,还在其它产业发展。我们已经开发出了新药,并且得到了日本厚生省的认可。今后,还会继续进行新药开发,为医疗发展做贡献。四、继续进行自我进化,形成能够灵活适应经济环境变化的组织。我们的努力,不单单是停留在网上金融交易服务,还在生物工程领域也开拓出了一片新天地;五、履行社会责任,认识到企业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在回馈客户的同时,不断为社会的继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仁、义、信是做事的判断准则
《日本新华侨报》:我注意到,您在自己的许多著述里面一直强调,自己的经营思想、人生观都是建立在中国的《论语》上的。为什么中国古典《论语》会对您的商业生涯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论语》在今天具有什么样的魅力?
北尾吉孝:在上中学前,我就对包括《论语》在内的,中国的四书五经感兴趣,并开始学习。儒学,渐渐地成为我的精神支柱。
在学习了“见利思义”、“义为利本”等的“义利之辨”后,我立志,要通过正确的方式、正确的渠道来为企业谋求利益,同时也要能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
我认为,如果成就事业,只是为了谋利,那就不是立志,而是野心。有野心的人或许能获得一时的成功,但早晚都会失败的。
作为企业老总,我必须要做出一些关键的决断。而我的判断准则,就是《论语》里的“仁、义、信”。我相信,只要是按照“仁、义、信”去做出的判断,就不会有错。
日中两国仍应求大同存小异
《日本新华侨报》:目前,中日关系正处于1972年恢复邦交以来最不平稳的阶段。但是,回想1972年中日邦交恢复之际,中日两国的政治家——周恩来和田中角荣都曾在会谈中引用过《论语》。在您看来,《论语》里的智慧,能否为改善今天中日关系起到作用?
北尾吉孝:这个问题真挺难的。现在,日中两国都各执一词。我个人认为,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日中两国都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冷静地思考,究竟什么对于自己的国家最重要。
日本拥有很强的技术开发能力,以及学习吸收能力。日本人在掌握了他国的技术后,能对技术进行改良、改善,让其更上一层楼。这可以说是日本人的特质。而且日本人还拥有细腻、感性的服务精神。像日本这样安全、安心的国家,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不可多见的。
中国的土地面积是日本的25倍,人口是日本的13倍。能够管理好这样一个国家,中国领导人的智慧是令人惊叹了。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国还形成了许多优秀的思想、哲学。比如说,两千几百年前的孔子思想,现在也影响着一批又一批人。
现在,日中两国是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在文化方面,也都出类拔萃,又都肩负着引领亚洲、引领全球前进的使命。这是日中两国间的“大同”。和上述的“大同”相比,像岛屿纷争等领土问题,就是“小异”。21世纪,无论是从经济规模还是人口规模,亚洲都将成为中心。现在,我们为什么不求“大同”呢?
经营者人品代表企业员工素质
《日本新华侨报》:据我了解,您的集团下面有140多家公司。显然,在企业经营方面,您属于成功人士。作为一位社会公认的成功人士,您认为,一个企业经营者、公司领头人,应该具备怎样的品质?
北尾吉孝:我们也在做向风险企业投资方面的事业。在决定是否对某企业进行投资的最后环节,也就是企业经营者的最终面试上,我会亲自参加。
我要看的,是这个企业经营者的人品。
企业经营者的人品,通常也代表着企业整体员工的素质。《论语》里有“德不孤,必有邻”的说法。有德之人,能吸引同样品质的人围绕在他周围,与其一起共事。因此,经营者的人品非常关键。
《资治通鉴》里也说,才德兼备者为圣人,才德都无者为愚人,德比才高的是君子,才比德高的是小人。对于有德之人,我会委任他做公司高层,对于有才无德之人,我选择用钱来打发他。因为如果让有才无德的人身居高位,整个组织都会陷入混乱。
“国际化人才”是理解文化历史差异的人
《日本新华侨报》:日本的企业家里面,拥有国外大学文凭的人士似乎不是很多的。您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并且有着丰富的海外工作经验。在全球化的今天,您认为,什么样的人才可以被叫做“国际化人才”?
北尾吉孝:一说到“国际化人才”,大家就容易把他想象成一个英语说得很流利的人,或是会说多国语言的人。但我认为,真正的“国际化人才”,是能理解自身和外国人种种差异的人。
了解对方国家的风土人情,同时清楚日本文化的特质在哪里,要想成为“国际化人才”,起码也得做到这样才行。即使不会外语,可以找翻译。但如果不能在理解自国文化的基础上,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与外国人的交流也仅仅流于表面。
创设大学在日本推行儒家教育
《日本新华侨报》:我知道您是从软银独立,创立了现在的SBI集团,并且开设了学校。您创设的 SBI大学院,为日本社会培养出了众多的经营人才。作为一名实业家、一位财团董事,您为什么想到要涉足文化教育领域呢?您创设该大学院的目的是什么?
北尾吉孝:在日本的战后教育中,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忽视了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精神——“武士道”。
日本的学校主要把力量放在教授学生“英国数理社(英语、国语、数学、理科、社会)”这五门科目上。而做家长的,也只鼓励孩子们考高分。因此,日本有许多年轻人即便大学毕业,也是有知识没智慧和道德。
为了推行品德教育,我在日本文部科学省的认可下,创设了SBI大学院大学。我的学生们大都是想自己创业的人,是未来的企业家。如果他们发展顺利的话,将来会拥有几十,乃至几百名员工。我希望他们能用从我这里学到的东西,去感化、感染自己的员工们,让大家都成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的人。
所谓“一灯照隅,万灯照国。”只要我能培养出一个这样的学生,他就有可能在社会上影响到更多的人。这样的学生越多,这个国家就越有希望。这就是我的目的和理想。
工作的最大收获是自身的成长
《日本新华侨报》:虽然说日本应届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正逐渐趋于缓和,但据调查显示,没有稳定工作的依旧在多数。在您看来,那些正准备走出校园,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应该如何确立目标?在就业时,应该最优先考虑的是什么?
北尾吉孝:我出版过一本书,叫做《为什么而工作》。在这本书中,我也有提到,作为人,我们要生活,要立足于社会,就需要钱。这是不可否认的。但工作的目的,并非完全是为了钱。我们通过工作而得到的最大的收获,是能实现自身的成长。第二大的收获,就是“缘”,人与人之间的良缘。因为人,都是社会性动物。我们在人类社会生存,就离不开周围人的支持与帮助。
如果一个人整天只想着赚钱,那么他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我父亲就经常对我说:“良田千倾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身外之物,还是越少越好。”
中国的课题是要赢得全世界尊敬
《日本新华侨报》:SBI集团在中国开展投资事业,还准备在大连举行研讨会。现在中日关系处于低潮。我想知道,您如何看待中日关系的现状?是否担心中日关系的未来走向?
北尾吉孝:现在,有很多中国人都爱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确,在历史上,除了产业革命到20世纪的这一段外,中国一直都是世界第一强国。
但是,不是规模最大,就能成为世界大国。只有被全世界所尊重,才能成为世界第一。今后,中国所要面临的课题,就是如何赢得全世界的尊敬。
我所担心的,是中国将和日本一样,步入高龄化、少子化社会。发达国家出现高龄化、少子化社会,一般是在人均收入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后。而中国,由于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在人均收入还没得到足够提高的情况下,问题就提前到来了。这对于中国来说,是个考验。除此之外,还有贫富差距问题以及环境污染问题等。
我希望,日本在对应、解决上述问题时所采取的对策,能够给予中国一些借鉴和启发,能让中国比日本少走一些弯路。
编后记:采访结束后,记者请北尾吉孝先生为《日本新华侨报》题字留念。在其题字之际,记者用心环顾办公室四壁,发现墙上有曾国藩的真迹,还有书画大师启功的题字。北尾吉孝先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追求显而易见。而就在这个时候,题字也已经写好——“自我作古,积小为大,敬天爱人。”
这16个字里,既有中国的思想哲学,也有日本明治维新先贤的遗训;既是日本SBI控股株式会社的成长轨迹,也是北尾吉孝这样一位日本“儒商”的人生追求。
(摄影:本报记者 张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