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蒋 丰
2012年10月1日就任日中经济交流协会会长的正田紘是日本经济界的“大佬”之一。他于1993年到中国担任索尼公司驻华总代表,后又历任索尼(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索尼大中华及韩国地区总代表等,在中国生活了11年时间,全面领导了Sony的在华业务。他经历过江泽民、朱镕基的时代,也经历过胡锦涛、温家宝的时代,被誉为日本经贸界的“中国通”。作为一名在中日两国进行经贸往来的商务人士,他一直以来都积极地为促进外商投资企业与中国经济的共同发展献计献策。他说:“我从来就不在意媒体宣传什么‘中国风险’、‘中国+1’的,我们日中经济交流协会将一如既往地,致力于将日本的优质产品带入中国市场。”
日企期待习李政权带来新变
《日本新华侨报》:我们了解到,会长在进入索尼公司工作期间,先后去过60多个国家,在中国也生活了11年,全面领导索尼的在华业务。您经历过江泽民、朱镕基的时代,也经历过胡锦涛、温家宝的时代。如今,中国已经进入习近平、李克强领导的新时代,对于眼下的中国市场,您是怎么看的?
正田紘:中国是日本一衣带水的邻国,大家对于中国的新政权还是抱有期待的。在新一代领导人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我认为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
日本的政治评论家和其他媒体人,或许会比较关注中国领导人之间的关系、国家体制等,而作为我们这些致力于中日贸易往来的商务人员,更关注的是商务交流会的信息。我们愿意多和一些中国的优秀企业家交流,了解借鉴他们在管理企业的时候考虑的是什么,重视的是什么,市场又是怎么样的,以及中国的一般市民是如何看待日本商品的。
其实我是个性格比较直的人,经常说真心话。即使对方听了很刺耳,也会铭记在心。这些都是我在中国生活了11年所学到的东西。我认为,只有率直表达出自己的意见,才能取得对方的信任。
中国依旧是日本最重要市场
《日本新华侨报》:最近,日本媒体在报道中国时,频繁提及“中国风险”、“中国+1”等问题,以您对中国的了解,以及多年来在中国的工作经验,您如何看待这两个问题?对于日媒的报道倾向有什么想法?
正田紘:我认为,经常被日本媒体提及的“中国风险”的背后,是有很多因素的。首先是两国政府间问题。这是无法避免的,对我们这些在日中间进行商贸往来的人来说,再怎么在意也无济于事。
其次是中国政策变化快,而且内容中还有很多不明确的地方。我是1993年左右去的中国,当时的中国和现在的中国在政策上发生了很多变化。在日本人看来,中国政策变化得太快了,让大家无法掌握,因此心理上有些拒绝。其实我认为,每出现一个问题就慎重对应的话,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如果因为担心中国的政策变化太快就不去中国,会失去很多机会。
最后是“风险”也包括很多方面,有生产基地方面的风险,也有技术方面的风险,还有些权利保护方面的风险,这些都要考虑清楚,不能一概而论的在风险前面冠上“中国”。
再说“中国+1”的问题,这是以什么为判断基准呢?很多日本人都说是因为中国的劳务费涨了,所以要把生产基地移动到缅甸、越南、老挝等劳务费相对便宜的国家。
而我在判断“中国+1”时,不仅考虑到生产基地的问题,也考虑到销售市场的问题。当然,我并没有把中国13亿人口都当作销售对象,但只要这里面的3、4亿人能成为我们的顾客,就足够了。而只有7、8千万人的缅甸市场,是无法同3、4亿人的中国市场相比的。
在基础设施方面,缅甸等国家也比中国落后。如果是搞基础建设、公共设施的日本企业,把缅甸等当作“中国+1”的对象是合适的。但是从产品流通方面考虑,中国依旧是最重要市场。
我从来就不在意媒体说什么“中国风险”、“中国+1”的,我们日中经济交流协会将一如既往地致力于将日本的优质产品带入中国市场。
支援日企进军中国
《日本新华侨报》:日中经济交流协会设立的契机是什么?我了解到,日中经济交流协会为帮助日本企业进军中国,还建立了企业“进军中国支援制度”。具体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支援?怎么支援?
正田紘:我们日中经济交流协会所帮助的日本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它们一般都拥有优质的产品,并希望能把产品销售到中国。
其实进军中国有很多做法,有的是单纯的产品流通,有的是在中国开实体店贩卖。企业只需要将自己选择的进军方式告诉我们,我们会为企业设计出一个最合适的支援方式。
比如有的企业考虑在中国投资,我们会介绍符合条件的投资对象;有的企业想在网上销售产品,我们就可以推荐中国的“淘宝”、“京东商城”等网络在线购物平台;还有的想在中国开实体店,我们就会介绍能协助办理相关手续的公司。
我们给企业的不仅仅是建议,建议它们应该担心哪些问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等。在问题发生时,我们也会协助企业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目前,我们正在帮助十几家日本企业去中国进行商务会议。
建议日企都能去国外闯一闯
《日本新华侨报》:2013年8月,日中经济交流协会在中国上海举办了“日本精品展in上海”活动,展示了准备进军中国的76家日企的高品质产品,迎接中国顾客近4万人。在中日关系还处在紧张状态的情况下,是什么秘诀令展会如此成功的?
正田紘:其实我觉得没有什么秘诀。即便是在日中关系有些紧张的大环境下,日本企业还是积极重视中国市场的。
2012年,我们还没有采取什么支援制度,只是在中国举办了精品展示,当时有54家日本企业参与了展示。到了2013年,来自日本各都道府县的出展企业达到了76家,比2012年多了22家。其中有一部分企业还通过出展,获得了同中方签约、商务洽谈的机会。所以他们希望明年也能参展。
我们日中经济交流协会建立的时间还比较短,但已经获得了日本中小企业的理解与支持。我认为,如果企业不去日本以外的地方闯一闯、看一看,体验体验,他们就会一直看不清外面的市场。
中国一直都在变化中
《日本新华侨报》:您中文非常流利,曾常年生活在中国,可以说是对中国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了解,看到了好的一面,也看到了不好的一面。在您的眼中,中国是怎样一个国家?
正田紘:我是1993年去的中国。为了去中国,我每周上一次中文课,但只上了一个多月,也就是4、5次中文课就跑去了中国。
到中国后,我也有跟着中文老师学习,一周2次,一次1小时。但说实话,由于工作繁重,我很难坐下来好好学习中文。
说到对中国的印象,其实印象是一直在变的。我第一次去中国是在1981年,是去参加世界人口大会。那是中国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国际性会议。当时中国给我的印象是一个“自行车王国”。特别是清晨看到那成百上千的自行车长河,能令人从中感受到一种能量。
由于工作关系,我之后也陆陆续续去过很多中国地方城市,三国旧址、少林寺等都让我获得了很多文化方面的知识。我能够清楚感觉到中国在不断变化,速度也很惊人。在人际交往中,我还遇到很多求知欲旺盛的中国人,与他们进行了非常愉快的交流。
到了1993年,我去中国赴任,就已经发现中国有了相当大的变化,而且一直在变化,日新月异。
中国人给我的印象是活力充沛,真诚热情。一旦真心和你交上朋友,就会对你非常热情,愿意倾尽全力帮助你的感觉。
(摄影:本报记者 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