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总编辑 蒋 丰
在中国农历大年除夕那一天,也就是2014年1月30日,《日本新华侨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记者联袂采访了日本前外务大臣政务官、参议院议员浜田和幸。作为日本未来研究领域第一人,国际政治经济学者,浜田和幸有著作50多册,其言论不仅限于日本政坛,在国际论坛上也具有一定影响力。
刚一坐定,浜田和幸就告诉记者,自己不久前去东京中国文化中心参加了《象外之意——中国优秀画家特别展》的开幕式,见到了10名来自中国的年轻画家。他说:“在日中两国政治上风波迭起的情况下,还能坚持这种民间文化交流非常重要。从历史发展历程来看,如果不能以长远的眼光看问题,求同存异,那无论是对于日中关系,还是对于亚洲以及全球关系都不利。所以媒体人有着极为关键的桥梁作用。”
日中一旦发生摩擦只会让美国获利
《日本新华侨报》:眼下,中日两国关系比较紧张,用日媒的话来说,就是已经陷入了自1972年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最低谷。有的日媒还发表评论称,日中间很可能发生局部性的军事摩擦。你对此是怎么看的?认为有这种可能吗?
浜田和幸:现在,日中两国无论是在经济、环境、能源领域上,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所以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中国,和作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的日本,是绝对不可以走上军事摩擦道路的。
但是,日中两国发生军事摩擦的可能性也不全为零。一些欧美国家以及日本的部分媒体或特定团体,都在煽动日中两国发生军事冲突。因此我们就要考虑了,他们这样做究竟会让谁获利呢?
由于他们发布的具有导向性的报道,日中两国都在各自强化军事力量。而美国最大的产业就是军工业。现在,美国的军事战略正从欧州、中东地区转向亚太地区,五到六成的军事力量也都放到了亚太地区。美国这样做是因为亚太地区的经济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同时给日本提供各式各样的军事技术,也能让美国的经济从中获利。
当然,这里面还涉及到了资源问题。在人口不断增多,资源不断枯竭的情况下,现在,地球上发生的包括民族对立、宗教对立在内的纷争,其实都离不开一个重要因素——资源。
如果能集中精力去研究如何克服资源枯竭的问题的话,一定会找到一个建设性的方向。但部分媒体偏要站在非常短视的角度,来煽动对立,报道什么“中国要抢占尖阁诸岛(中国称钓鱼岛)周边海域的资源”等。
现在的日中关系当然不能说是理想状态。但日中两国还是彼此最大的贸易伙伴,每年也都有留学生和实习生相互往来,交流学习,再加上日中两国的关系,是建立在三千多年的历史基础上的。只是现如今,彼此都忽略了这些,只知道围绕着一个小岛的资源而争论是谁的地盘。这样的思维方式未免太小家子气了。
我认为,日中两国应该做的,是构筑政府间的面向未来的信赖关系,共同思考如何能让地球环境变得更好,更适宜人们居住。眼下最为重要的,不是仅仅敞开对话的大门,而是要拿出相互都迈出一步,改变现状的勇气。而且日中两国政府都应该正确认识现状,冷静地思考这个问题——一旦发生战争,究竟是谁获利。
日美中三国要创造战略性对话平台
《日本新华侨报》:既然你也提到中日双边关系,不仅仅是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间的,实际是牵涉到中国、日本和美国这个三角关系。那么,在你看来,近年中日关系不平稳的背后,美国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和影响?
浜田和幸:目前,美国还是世界第一政治强国、军事强国。但事实上,美国的商业模式相继失败,有一半的国民都没有健康保险,曾经是“汽车王国”象征的底特律也破产了。虽然奥巴马总统在选举讲演中承诺,要新创出500万人的雇佣岗位,但目前还没有兑现。可以说,“美国梦”的镀金层正在剥落。
中国,毫无疑问是仅次于美国的大国。大约在400年前,拿破仑就曾经预言过,“中国是一只沉睡的雄狮,一旦醒来,世界将为之颤抖。”现如今,预言正逐渐变成现实。
世界上除中国外,还没有哪个国家有过领导14亿人口的经验。所以,包括日本、美国在内的国家,光靠自己的治国经验是无法很好地理解中国的。而对于自己无法理解的东西,人们就会感到是一种“威胁”。
我认为,无论是日本还是美国,都必须努力转变这种“威胁”论的看法,不然小规模的竞争就有可能发展成大范围的纷争。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日美中三国应该创造出一个能够进行战略性对话的平台。
日中都要树立不战而胜的战略目标
《日本新华侨报》:今年,中日两国同时迎来了甲午年。1894年,也就是120年前的甲午年发生的那场战争,在中国历史、日本历史以及中日关系史上,都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是促使东亚秩序发生变化的一次重要历史事件。你是如何看待那场战争的?你认为我们现在应该从那场战争中学到什么?
浜田和幸: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汲取教训是很重要的。但我们更要认识到,过去和现在最大的不同,就是信息的获取量和获取方式不一样。
回顾人类的历史,可以说没有哪一年没发生过对立、纷争或战乱的。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国与国之间不能相互了解,而变得疑神疑鬼造成的。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获取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我认为,眼下最需要的,就是要在某种程度上和过去诀别,站在未来的角度思考现在。未来10年、20年、100年、120年的日中关系,不可能和120年前的一样。为了实现理想的未来,现在日中两国就应该一起集思广益,树立《孙子兵法》里的“不战而胜”的战略目标。
希望首相能有自信同邻国正面接触
《日本新华侨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自第二次上台后,执意参拜靖国神社,试图修改“和平宪法”,强行通过《特定秘密保护法》等。国际社会也普遍认为安倍政权是个“右倾化”的政权。凭你的经验,安倍政权会长期化、稳定化吗?你如何评价安倍政权的对华政策?
浜田和幸:安倍首相自就任以来,就标榜所谓的“地球仪外交”,一年里访问了30多个国家,举行了150多次首脑会谈。对于他的这种外交努力,我致以敬意。但我怀疑,他究竟有没有自己的对华政策。他能去遥远的非洲,却不能和相邻的中国、韩国进行对话。这能叫做“积极的和平主义”外交吗?
在安倍首相看来,中国频繁地侵犯尖阁诸岛(中国称钓鱼岛)的领海、领空,是没有一个建立在两国相互信赖的基础上的对话平台。但在我看来,全球有很多国境线或领海相邻的国家,都在发生着摩擦。因此,应该从有摩擦也是理所当然的观点上,去思考怎样做才能缓解摩擦,而不是煽风点火,要进行这样的外交才有意义的。
我还了解到,安倍首相不断派出自己信赖的政治家或外交官秘密访问中国。他这种水面下的外交究竟能带来什么成果?如果有自信的话,不是应该自己去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近邻诸国,进行正面接触吗?我希望安倍首相能够有这个自信。
相互借鉴有助于构筑真正的日中关系
《日本新华侨报》:自从2011年的3·11大地震发生后,日本的能源政策就饱受质疑,日本民间的“脱核电”呼声也越来越高。在这次的东京都知事选举中,是“脱核电”还是“拥核电”也成为争议的焦点。你认为日本今后应该采取怎样的能源政策?
浜田和幸:人口越多,使用的电量就越多,而且由于现代人生活模式的变化,几乎所有城市都24小时不眠不休。解决能源问题,可以说是全球性的最大的挑战。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人类在考虑问题时,就有必要回到与自然共生的原点。尽管人类建立万里长城的劳动智慧,以及登月的科技进步都非常了不起,但遗憾的是,在火山、海啸、台风等面前,人类还是很脆弱的。因此,我们要有与大自然共生,乐赏四季变化,和大家分享时鲜蔬果的这样一种自然观。
虽然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在不断发展,但其储存量已经能够看到极限,所以核发电才会被看做是一种值得期待的绿色能源。但是车诺比尔核事故、三哩岛核事故,以及福岛核电站事故都告诉我们,人类能够控制的技术是有限的,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必须谦虚。
在我看来,“脱核电”是不可能立即实现的,因为全球很多国家都在研究核发电,还有许多国家正准备导入核发电技术。现在最重要的,是在充分认识到风险的基础上,控制风险,安全运营,而且也不能完全依靠核发电,还要头脑灵活地研发其他自然能源。这就需要日本、中国、欧美的专家学者们共同努力。
能源问题,不是只要解决自己国家的,让自己国家够用就可以的。无论是海底资源还是化石燃料,都不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也不是日本或中国创造出来的,那是宇宙自然经过几亿年、几十亿年才蕴育出来的。我们只是有幸利用到了宇宙自然的恩惠。就连我们饮用的水,呼吸的空气都是一样的。所以,无论日本还是中国,都有义务来保护、创造这个地球环境,让人们能够生活得更安心。
最近,中国的沙尘暴、PM2.5已经波及到了日本,但受伤害最大的,还是中国的国民。我老家的鸟取大学干燥地研究中心,正同中国的大学合作研究如何防治中国土地荒漠化。在这些问题上,日本就应该从政府到民间,都给予中国全面性的支持与合作。
日中两国,实在不应该在一个小岛上花费时间、金钱和劳力,而应该和美国等世界各国一起,共同对应环境、能源、粮食问题等全球性课题。日本和中国在这方面彼此借鉴技术与经验,也有助于构建真正的日中关系。
编后记:采访结束后,浜田和幸议员还向记者展示了他珍藏多年的“红宝书”——一本袖珍的《毛主席语录》,在那个“造反有理”的年代,他曾经通过收听深夜的汉语频道,来了解中国。从这里我们也多少可以了解到,日本政治家里的“中国通”们是如何炼成的。记者离开的时候,他亲自把记者送到电梯门口,也显示出他对中国媒体的一种礼仪。
(摄影:本报记者 张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