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总编辑 蒋 丰
2014年,中国上海电力日本株式会社在东京正式成立,从此拉开了中国国营电力企业投资日本光伏市场的序幕。
接续而来的是,这家公司在短短三个月时间投资建设了大阪南港2.4兆瓦光伏项目,同时正在建设兵库三田4.8兆瓦光伏项目和那须乌山48兆瓦光伏项目,还正准备开工建设福岛西乡村76.5兆瓦光伏项目。一个以中国国营电力资本作为后盾的企业,呈现出如此投资规模,如此建设速度,为日本经济史上所未有。
或许正因为如此,日本一家主流媒体惊呼:“红船来了”!
近日,本刊记者走访了这艘“红船”的船长、上海电力日本株式会社社长刁旭。
不同于“黑船”的“红船”
《日本新华侨报》:最近,日本主流媒体纷纷关注上海电力进军日本市场一事,甚至把它和1853年美国的佩里将军打开日本国门的 “黑船来航”相提并论,称之为“红船来航”。您对此有何看法?
刁旭:是啊,这样说起来,是150年的事情了。在我看来,150年前的1853年,美国海军将领佩里率领四艘铁甲主力舰“黑船”兵临日本,打开了日本的国门,引起日本翻天覆地的社会制度变化,封建的德川幕府被明治政府代替,随后而来的明治维新更是导致日本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但是,我作为一个在日本生活了多年的外国人,感觉日本虽然是一个发达国家,但其经济活动又是相对封闭的,欧美企业要进入日本也需要长时间的努力。这或许不是故意的排外,而是日本民族的习惯、文化导致的。
在日本经济繁荣发展的时候,这种封闭性的弊端还不会显现出来。在整个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在日本经济长期停滞的时刻,这种封闭性的弊端就凸显出来了。其主要特征就是难以接受外来企业,难以融合国际经济,难以进行共同协作。正值此时,中国上海电力大手笔对日本的能源行业进行投资。这里面不仅牵涉到日本的基础性产业,也会牵扯到日本的土地、水资源等,自然会产生较大的反响。日本主流媒体将我们称为“红船”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我想强调的是,我们这艘中国的“红船”与当年美国的“黑船”是不同的。美国的四艘“黑船”打开日本国门,凭借的是强大的武力,当然还有日本人所说的“具有压倒性的文明力”。但这种“文明力”是以武力作为后盾的。我们这艘“红船”,是一艘和平之船,是一艘友谊之船,是一艘经济之船,是一艘合作之船。我们投资日本,寻求合作,与日本的合作方一起,力求融入当地社会,共同承担地方发展的责任,争取双赢的经济效果。
在枥木县那须乌山太阳能光伏发电站的项目上,我们利用了当地废弃多年的高尔夫球场和温泉旅馆等现有设施,也就是说把这些活用起来。除了建立发电站以外,我们还计划建立研发中心、新能源展示中心和太阳能科普宣传中心。这些都将给当地的教育事业、旅游观光和市民的休闲生活带来好处。我们绝对不是建一个电站,赚点钱就走的。这件事情也让日本媒体和地方政府对我们有了一种新的理解,他们感受到了中国到日本来投资的新形象。
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的
《日本新华侨报》:我注意到,一些日本媒体对此进行负面报道,认为上海电力在日本的投资是一种“经济入侵”,也因此影响了日本地方上的一些判断和民意。那么,上海电力在日本投资的项目有没有因此受到影响?或者说在投资过程中克服了哪些障碍?
刁旭:日本确实有极少部分人认为我们购买土地是故意来控制地方水源等等,还说什么要把日本的国土买下来“控制日本”。这些,都是一些莫须有的推测。这里面有感情的因素,有排外的因素,有反华的因素,还有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因素。当然,这与目前中日关系处于低潮也是有关的。不过,包括日本中央政府在内的主流还是持肯定态度的,认为我们是来和平发展经济的。
应该看到,这些负面的声音对我们投资项目的进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说,有的项目本应很快就办完手续的,但由于地方政府碍于一些媒体的指责,让我们比一般日本企业办了更多的手续。经过半年多来方方面面的努力,我们也基本上搞清楚了,要影响我们的是什么事,这也促使我们预先做好准备。我们投资的76.5兆瓦的福岛县西乡村项目,已经开始全面启动。最近,日本媒体就有这方面的报道。其实,我认为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的,日本地方政府提高投资门槛的做法,实际上是把这类项目更加规范化、标准化、明确化,无论对我们今后的投资,还是日本企业今后的投资,都是有益的。
两位前首相贺电的意义
《日本新华侨报》:上海电力投资的大阪南港电站开业时,日本前首相细川护熙和小泉纯一郎都发来贺电。他们送来贺电的背景或者是意义是什么呢?
刁旭:在日本前首相细川护熙和小泉纯一郎的推动下,日本成立了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推进协会。在2011年3·11东北大地震以后,他们两位一直提倡“脱核电化”,主张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其实,这不仅仅是日本国内的事情,更需要全球的合作。为此,在上海电力投资大阪南港电站的建成竣工仪式上,他们发来了贺电。与此同时,一些日本自民党、民主党参众两院议员以及政府高官也来出席了我们的竣工仪式。这表明日本政界是支持包括中国在内外国企业到日本来共同发展清洁能源的,他们传递了非常肯定的信息。
“脱核”的背后是促进核废料处理
《日本新华侨报》:2011年3·11东北大地震,让日本遭受了地震、海啸、核辐射三重打击,全国的核电站都停止运转。这样,日本也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清洁电力的缺口。日本是否有能力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刁旭:这个问题是比较复杂的。3.11大地震后福岛核电站问题没有得到最终解决,应该是有多方面原因的。第一个是处理不当。这里面有技术上的问题。当年日本建立的是第一代核电站。现在核电站技术已经发展到4代了。那时的技术确实存在一些隐患。从美国搬来的设计方案与日本的具体情况也不完全吻合。坦率地讲,从全世界角度看,目前还不可能完全离开核电。这也是技术界的共识。日本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核废料处理问题。日本前首相细川和小泉也并不是反对核电站,而是认为在核废料没有处理好的情况下,不应该发展核电站。第二个是政治问题。也就是说日本的政治家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日本福岛灾区的民众因为核泄漏,土地没了,房子没了,工作没了,他们当然需要赔偿和补助。但是,他们得到的赔偿和补助都很少,自然不满意,自然反对核电站。因此,日本政府如果不对此是给予政治性的解决,这种反核电站的“运动”就会持续进行下去。
中资企业应努力获得日本的认同
《日本新华侨报》:您觉得中资企业应该在日本树立什么样的企业形象,或者是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现在的中资企业怎么样才能获得更广泛的认可?
刁旭:我是1988年到日本留学的,至今在日本已经是第27年了。当初,我们是抱着到努力学习先进技术的心态到日本学习、工作的。现在,尽管中国社会的经济、技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我的这种学习心态还是没有改变。日本还有很多先进的管理值得我们学习。
我曾经在日本企业工作多年,了解日本企业的文化以及商业环境。在我看来,中资企业到日本来,一方面要尊重日本的企业以及商业的习惯,另一方面也要把我们的优势、长处带进来。实际上,日本也认同这一点。他们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经济发展,也认识到一些中国经济模式的长处,正在重新认识中资企业。因此,中资企业只要在日本努力把一些日本企业办不成的事情办成办好,就会得到更加广泛的认同。
(摄影:本报记者 罗重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