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語 | 收藏本站
新闻搜索
 
日本医疗
 
 
 
  打印 关闭窗口
关于便秘防治的思考
作者:汪先恩  来源:日本新华侨报  发布时间:5/15/2019 7:08:15 PM
 

人体的代谢更新,宏观上体现在排便,包括大便和小便,畅快地排便是健康的标识。便字便引申出,如不便、方便、简便、顺便、即便、便捷、便衣、便利等词汇。小便不通可引发尿毒症,大便严重不通时可发生粪毒症,但常见的还是表现为排便困难的便秘。尽管泻药销量很大,但苦于便秘的人却越来越多。实际上大多数便秘,采用中医的养生或治疗可以克服,关键要正确认识。

 

大便主要成分是水

不管食物干稀程度,到了小肠都变成液体状态以方便吸收。每天进入小肠的水达8到10升,其中从饮食中摄取的水只有1.5~2升,大部分来源于自身分泌的消化液(唾液胃液、胰液、肠液、胆汁等),通常约85%的水被小肠重新吸收,剩下15%水进入大肠。大肠继续边吸收水分边蠕动使大便成形。

成人大便一天约100至250克,粪便中约70%为水分,约15%为消化道脱落的细胞与分泌物,约近10%为肠道细菌与细菌残骸,食物残渣只占5%,还含有肝脏经胆汁排泄的体内废物与毒素等。粪便中水分超过80%往往不成形,而低于60%又会干硬。

 

便秘形态多样

便秘,中医归结为胃肠传导功能失常,可分为气血亏虚、气机郁滞和胃肠燥热等几种类型,我称之为无力行舟、无隙行舟和无水行舟。

 

无力行舟宜补气

粪便是靠胃肠的蠕动传送到直肠,排便时还需要全身力气的配合,如胸腹肌的收缩,体弱力衰时,排便难出。这种便秘的大便并不干,或仅仅靠近肛门口的初段干,而整体大便如泥。如果使用泻药,往往导致腹泻不止,止后更加便秘,中医用补益的办法可以治愈。

有位70岁男性老师,每餐服5粒泻药,仍便秘,多用则腹泻,泻后更便秘。从齿痕舌及细脉和气短等症状,不难判断其属于气血亏虚的无力行舟型,停止泻药,改用补气养血的中药制剂,数月后恢复自主排便。

 

无隙行舟宜疏肝

肠道狭窄,除极少数由癌肿压迫或炎症粘连之外,绝大部分属于精神紧张引起的肠管痉挛。交感神经兴奋时,肠道虚血,蠕动减低,严重时引起肠痉挛,便难畅通。这种便的特点是分节性,像兔粪或羊粪,因粪便在痉挛处(像点心的模具)被烙上了印迹。精神及神经状态表现在脑,而调节在肝,肝郁则气滞,在胃肠道表现为痉挛。这种状态,纤维吃得越多,便秘越重,疏肝和胃则情绪紧张和便秘都能得到缓解。

 

无水行舟宜清热

无水行舟,属热性体质,水分消耗过多,水分吸收亢进,大肠粘液减少,大便干燥得难以排出,宜清热通便。这种类型比较好治,可单独用泻药,也可用清热润肠的中药制剂。

 

泻药不可久用

临床常用的泻药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蒽醌类成分,即来源于大黄、芦荟、番泻叶的致泻成分。这类药物通过刺激大肠粘膜引起亚炎症性腹泻而通便,长期使用会药物耐受,造成微循环障碍,导致大肠黑皮症和全身色素沉着。第二类是硫酸镁等不能吸收的盐类,镁盐不能吸收导致伴随的水也不能吸收,中药玄明粉中含硫酸钠和硫酸镁,故也属这一类。其他种类内服便秘药的副作用大,很少使用,外用灌肠剂相对安全。

临床上使用的泻药尽管多从中药中提取的,但泻药中医一般不会单独用于治疗便秘,多是用于排毒。譬如细菌性痢疾,细菌毒素吸收入血,会引起毒血症甚至休克,中医根据通因通用原则,用清热泻下的药把毒素排出体外。

长期服用泻药,体质往往变得虚实夹杂,导致身体虚寒和瘀血,但仍有希望治愈。

29岁女性,主诉顽固性便秘。自小学5年级起便秘,服用各种便秘药,服药量逐渐加大,便秘越来越严重,现在每天必须服8粒蒽醌类泻药才能通便(常用量1粒),如不服药物,则1周以上不能解大便,大肠检查粘膜呈黑色,畏寒,皮肤色素沉着明显,月经量少,同时患不孕症,舌紫暗。停止泻药,经温阳健脾,化瘀通便的中药制剂5个月治疗,恢复自主排便,诸症改善,并自然怀孕,翌年得健康小子。

 

肉食过多易便秘

精神紧张和运动不足可引起便秘,食物也有影响,从动物情况也可知一二。鸟类肠道短,尿粪合排,不存在便秘;草食动物,如牛羊之类天天排便,几乎没有便秘;肉食动物如虎豹之类,不会天天排大便,有便秘倾向;人类本是以植物为主的杂食动物,现在肉食偏多是部分人造成便秘的原因之一。就以食物通过胃的排空时间为例,普通食物为2小时以内,而肉食需要4小时,肠道排空时间也一样。故肉食和蔬菜宜搭配。

 

药物可引起便秘

药物也是便秘增多的原因之一,引起便秘的化学药物很多,常见的如:治疗胃溃疡的胃酸抑制剂,镇痛药,止咳药,麻醉药,抗忧郁药,利尿药,气管扩张药,降压药(钙拮抗剂),肌松弛药及中药藿香正气散等等。

可见,便秘原因引人而异,一概用泻剂虽在症状上看似乎有效,但病情可能反而加重。便秘的治疗主要在于恢复体质,实现自主排便。轻者自己改善生活习惯,重者可采用中医方法调治。

 
   
   
 
   
IT
公司简介 | 事业介绍 | 广告服务 | 印刷服务 | 订阅《日本华侨报》 | 联系我们 | 信息保密政策 | 版权与免责声明
 
 
(株)日本新華僑通信社
 
邮编:102-0083 住所:東京都千代田区麹町2-4-10三誠堂ビル3F
电话:代表 03-6261-9200 编辑部 03-6261-9401 营业部 03-6261-9400
Copyright © 2004 JNO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