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相信大家或多或少或褒或贬的都持有自己的理解与认识。那么你们听说过“武心道”吗?
“武士道”与“武心道”,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后者却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进化而成的。我可以先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对于这两者的区别理解。“武士道”尚武,而“武心道”尚心。
“武心道”在日本的倡导者是李小龙生前的好友、武术家、教育家、电影演员风间健。他从少年时代就习学空手道、棒术、柔道、剑道、跆拳道、茶道、花道等,真可谓是面面俱到。
2019年1月,我走进风间健创建的道场——气练武心道东京都本部,和他一起探讨日本的武道教育论。
与李小龙、李峻九畅谈人生
《日本新华侨报》:您是一位武打明星,同时也是武道教育研究家。我听说您曾经跟李小龙交往亲密,他是全球华人的骄傲。能透露一下您跟李小龙是怎么认识的吗?
风间健:那是1972年的事情。有一部美国电影《To Kill a Drago》邀请我去做第二主演,拍摄地在香港。当时香港媒体在报道中介绍我是日本武道、格斗术冠军,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李小龙作为武学爱好者,在看过报道后说什么都要见我。
我还记得一见面,刚打过招呼,他就脱下了狩猎装,露出那跑步背心下结实的肌肉。
大约过了一个月,导演又跟我说,李小龙在穿针引线的策划一部电影,由他的跆拳道师傅、被誉为“跆拳道之父”的李峻九主演,名字叫《跆拳震九州》(1973年、When Taekwondo Strikes),希望我能在里面跟李峻九演一场对手戏。香港给出的片酬很高,我和高仓健先生居然是同等片酬。
李小龙待人很热情周到,还邀请我去了他家,李峻九会说日语,一直为我和李小龙做翻译。我们三个人基本可以畅所欲言,一起探讨了武道、电影、男人的生存哲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等。现在我一闭上眼睛,还能浮想起当初三个人热烈交谈的场景。李小龙还计划设立一个电影公司,可惜却在1973年7月突然去世。32岁,走得太急、太快了。
虽然李小龙走了,但是我们那天所谈到的男人的生存哲学却一直影响着我的人生道路,我在努力去实践它。
“武心道”是人的生存之道
《日本新华侨报》:“武士道”,日本古来有之。为什么您要倡导“武心道”?它和“武士道”的区别是什么?我了解到,您作为武道家,1981年曾在明仁天皇夫妇的面前表演过“武心道”。
风间健:日本的“武士道”诞生于贫苦大众中间,最初是为了彰显力量。但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大家逐渐认识到,一味彰显力量,就倾向于暴力,一味的传扬爱,人又会变得软弱无力,这中间的平衡要把握好。“武心道”,可以理解为二十一世纪的 “武士道”,一个进化版的“武士道”,能够适用于现代社会的“武士道”。
我初学武道是17岁,空手道、少林拳法、跆拳道、合气道、太极拳等各种武术、格斗术都有学习过。“武心道”是对中国武术、日本武道的一种杂糅,强调力量占三成,慈悲心、人类爱占七成。
“武心道”的道,其实就是人道主义的道,是人的生存之道。我提倡的就是这种教育,并且认为这可以有效的改变现代日本年轻人无责任感、无目的感的生活状态,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身心发展。这也是将我的毕生所学反馈给日本、亚洲和世界。
为了普及“武心道”,我主持了道场“气练武心道”,每天都会指导学生们练功,并且经常受邀到经团连等团体、企业、机构做演讲。
和平的前提,是要懂得反省和妥协
《日本新华侨报》:可以说,您是在通过“武心道”帮助青少年锻炼身心,传授礼仪礼节,培养自尊自爱的精神。近年来,中国社会也越发重视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风间健:无论文人还是武士,培养下一代都是身为成年人的使命。伦理道德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必修课。
日本的文化是学习、借鉴了中国和韩国后才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中国有句话叫“四海之内皆兄弟”,中、日、韩这三国在文化上真的是兄弟之邦,而兄弟相争是人世间一大不幸。
世界上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经济差距容易导致伦理丧失,宗教分歧也令很多国家内乱、战乱不断。其实地球是一个整体,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与责任。
近年来,我常常担心日本社会因为过分追求经济发展而逐渐忘却伦理道德。在教育青少年时,也总是带着这样的一种危机感,跟大家强调要懂得反省和妥协。反省,是教育里一个重要的环节。日本人应该正视历史,忏悔前人的错误行径,反省为什么会发起战争。只有反省过去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当今社会不懂得反省的人很多。另外,要想人与人和谐相处,就不能缺少妥协的精神。一味的强调自我主张,势必会引起分歧,甚至争吵。妥协不是示弱,而是一种有勇气的行为。
我在日常生活中始终不忘感谢自己降临在这个世上,感谢自己还活着,时刻考虑自己能对他人和地球做什么贡献。如果大家都能够这样想并付之行动,做一个懂得自省又有勇气妥协的人,那么人类与国家势必会和平共处。
《日本新华侨报》:您刚才提到曾经习学中国传统武术。到目前为止您去过几次中国?对中国和中国人有什么印象?
风间健:我去过中国20多次。第一次去是在几十年前,在中国教过自由搏击,也学过少林寺拳法,跟中国武术界一直保持着友好交流。因为学习少林寺拳法,所以我还获得了一个僧名——风间道隆。在长子诞生后,我就给他取名叫道隆。他现在是一名演员。
我认为,所有的交流都要树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要用心交,所谓心心相印。我自认是个可以以心会友的人,所以有不少中国的朋友。是中国的文化推进了日本的发展,所以我希望有更多日本人清楚这一点,希望有更多日本人去理解中国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