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語 | 收藏本站
新闻搜索
 
高端访谈系列
 
 
 
  打印 关闭窗口
我的学生可能是中国未来的诺奖得主
——访东京理科大学荣誉教授藤嶋昭
作者:蒋丰  来源:日本新华侨报  发布时间:7/9/2019 6:47:00 PM
 

东京理科大学荣誉教授、前东京理科大学校长藤嶋昭,在光催化相关研究领域是世界级的权威科学家。上到手术室下到民众生活,光催化技术现今已经被广泛应用,比如我们较为熟悉的光催化技术防雾玻璃等。

藤嶋昭教授在1979年就曾访问中国,从那时起便开始投身中国留学生的教育工作,还积极开展中日间学术交流。在从藤嶋研究室走出来的中国留学生当中,很多已经成为引领中国科学界发展的重量级科学家。

 

 

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光催化”

《日本新华侨报》:日本在生命科学、化学、物理学、环境科学等多个科研领域都引领全球,近年来更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辈出。您作为“光催化之父”每年都会成为诺贝尔化学奖的热门人选,能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您所从事的光催化研究吗?

藤嶋昭:要说明光催化,植物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植物的叶子表面受到光照射,叶绿素就会发生催化反应,进而使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氧气和碳水化合物。叶绿素就是光催化剂,其作用就是促进这种转化反应的发生。如果使用具有同样光催化作用的二氧化钛替代叶绿素,并将其制成漆面材料的话,只要水附着在这些漆面上,受到紫外线照射时就会分解成氧气和氢气。这一现象在今天被称为“本多—藤嶋效应”,是我1967年还在东京大学读博期间发现的。从那以后,利用二氧化钛作为光催化剂的涂料就被广泛利用在车窗、玻璃幕墙、浴室中的玻璃防雾上,已经成为大家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技术。

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一侧的中国国家大剧院,那座美丽的“玻璃巨蛋”,就是中国利用光催化技术的代表性建筑。“玻璃巨蛋”使用了二氧化钛复合材料,使其具有自净能力。该技术出自中国科学家江雷。江雷其实是我的学生,从1992年到1999年的七年间,在我的研究室留学过。

 

理科生也要多看书多阅读

《日本新华侨报》:据了解,自您担任东京理科大学校长一来,治学氛围全然一新,学生们走上“文理两道”之路,在热心科研的同时,还下意识地增加阅读量。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大学有着怎样的使命?

藤嶋昭:我认为大学的使命理应是教育年轻人,让他们在某一专业上能有所建树,并利用在校园里学到的知识为社会做贡献。东京理科大学在教育理念上贯彻得很好,很多优秀的年轻人们慕名报考。今年我校报名人数达到了6万人,但最终录取的不到4000人。日本大学的理科生大部分是要攻读硕士的,如何提供更好更扎实的教育,是东京理科大学永恒的课题。

对于大学生,我希望除了专业领域强之外,还要提高个人素养,所以呼吁大家提高阅读量。研究灵感可以从很多地方获得,读书、欣赏画作、观赏电影、甚至是旅游中感受到的自然之美,都能够启发年轻人。科研工作者必须要磨练自身的感性,这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对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二是广泛吸收各类知识,对世间一切抱有好奇心。我总是不厌其烦的告诉学生们,要多看书多阅读。

 

藤嶋研究室曾走出过40名中国留学生

《日本新华侨报》:您从1979年就开始接收中国留学生,为中日的科学技术交流做出了诸多贡献。我听说您的学生里有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的院士,能和我们分享一下您与中国留学生们的故事吗?

藤嶋昭:藤嶋研究室一共有过40名中国留学生。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曾经编辑出版过一本书,里面对我教过的中国留学生进行了详细统计,当时收录的是38名,其中还有8名分别用中日文写了对我的印象。

藤嶋研究室最出色的成果、最优秀的论文都会发表在英国的《自然》杂志上。凡是能登上《自然》杂志的研究生,都能取得博士学位。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中国留学生姚建年,当年他的研究成果登上《自然》杂志后,《人民日报海外版》对他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他也学成归国了。

 

中国科研工作者经费充足竞争环境好

《日本新华侨报》:您曾担任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中国综合研究中心的负责人。关于日本科学技术的振兴工作,您能从国际的角度来谈谈目前所面临的课题吗?

藤嶋昭:中国人口是日本的十倍,所以从比例上来看,优秀人才也应该是日本的十倍。近年来,中国政府不遗余力地帮助科研工作者,反观日本,政府虽然在支持重量级的科研工作者,但总体的科研经费少得可怜,导致很多正在进行基础研究的人得不到经费。这是日本国内科研环境所面临的一大课题。

据我所知,中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研究经费,并且拥有着良好的竞争环境,写不出好论文,拿不出研究成果的学者是无法升任教授的。你看,中国人口众多,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也多,真是让身处日本的我倍感压力啊。(笑)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日本新华侨报》:您曾说过科学技术的最终目的是让人能够“终其天年”。这与中国的古语名言“物华天宝”有相通之处。能为我们分享一下,您作为科学家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吗?

藤嶋昭:科学家的工作,是为了让全人类能够在健康、舒适的环境里“终其天年”。为此,我们要努力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比如为空气和水除菌灭菌,提供充足的食品供应等。这些都是我们必须做的。

“物华天宝”紧接着就是“人杰地灵”。从某种角度来说,优秀的科研工作者有好的天赋,是“人杰”,所以更应该去研究未知事物,找出隐藏在世界表象背后的原理,也就是“物”,并拿出研究成果来,也就是“华”。要对得起上天的恩惠,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造福社会与人类。

单靠几个人是不可能做到的,整个科学界都要有这种意识才行。

 

 

期待江雷获得诺贝尔奖

《日本新华侨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自就任以来,就大力推进中国的自主创新。诺贝尔奖之于日本和中国,分别拥有怎样的意义?

藤嶋昭:创新理应是被放在首位的重要课题。发现迄今为止尚未被发现的事物,并运用其改善人类的生活,本来就是科研工作者的天职所在。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创新。

我的学生江雷曾邀请我在中国的北京建立一所光催化研究中心,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难以胜任,便婉拒了。江雷自告奋勇的主导了建设工作,中国政府也给予了大力支援,直接指定一块土地用于建设研究中心,这种“中国速度”令人赞叹。

近年来,日本几乎每年都能获得诺贝尔奖,这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在汤川秀树博士获奖的年代,那可是真正的头版头条,震惊了举国上下,自那以后,日本开始频繁地获得诺贝尔奖,大家在看新闻时也都有点习以为常的感觉了。其实这是早期的基础科研投入终于见到了成效。

从日本的经验来看,我相信中国也会逐渐涌现诺贝尔奖获得者,江雷就是我心目中的热门人选。他早年有篇论文非常厉害,是关于蜘蛛巢的。夏天的夜晚,蜘蛛巢表面的粘性物质会干燥硬化,粘不到虫子。但到了第二天早上,粘性物质就又恢复,又能粘到虫子了。

江雷在论文中阐明了这一现象的原理。蜘蛛丝构造精妙,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拥有纳米量级的亲水结构。江雷不仅发现了这一结构,还成功制做出亲水的人工材料。英国《自然》杂志将其研究成果放在了杂志封面,以凸显其研究之于表面材料科学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江雷都将“向生物学习”作为自己的研究主题,尝试将生物的各种奇特之处应用于人类社会。我非常期待他获得诺贝尔奖的那一天。

 
   
   
 
   
IT
公司简介 | 事业介绍 | 广告服务 | 印刷服务 | 订阅《日本华侨报》 | 联系我们 | 信息保密政策 | 版权与免责声明
 
 
(株)日本新華僑通信社
 
邮编:102-0083 住所:東京都千代田区麹町2-4-10三誠堂ビル3F
电话:代表 03-6261-9200 编辑部 03-6261-9401 营业部 03-6261-9400
Copyright © 2004 JNO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