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語 | 收藏本站
新闻搜索
 
侨报时事评论
 
 
 
  打印 关闭窗口
中国应该开展“净化大学校园”教育
作者:王琴  来源:日本新华侨报  发布时间:12/9/2019 7:06:11 PM
 

 

有人说:“中国大学校园本是最干净的地方,因为那里不仅是知识的天堂,更是圆莘莘学子大学梦与人生启航帆的开始。却不知道从何时开始,这里成了许多学生的噩梦,甚至是交易市场。”此语,不得不让人陷入无限的反思中。

12月6日下午,上海财经大学一位在职的女研究生以受害人的身份,在网络媒体平台上爆出该大学一位教授性侵自己的讯息、微信聊天内容的截屏及其录音,瞬间引起轩然大波。一些人表示,“在没看聊天内容时,许多人对事件中女学生的智慧与勇气点赞。但看完聊天内容后,许多人认为这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情。”“当发现聊天方向不对时,可以直接拉黑,自己选择继续,只能自食其果。”还有一些人认为这起事件已经没有任何争议性,毕竟类似事件在中国大学校园早已不再是新鲜事儿,犹如“娱乐圈”一样没有任何可议性。笔者则认为这是一个可悲可泣的现象,为什么把“神圣”与“娱乐”化成了等号?这是一个可圈可点可思的问题。

其一,为什么有些女大学生们不敢轻易与他们说“NO”?其实,这是一个关于“身份、权力”的问题,近些年,在中国的大学校园里,教授、研究生导师的“权力”的确是一个值得许多人议论的问题,因为无论是教授还是研究生导师都具有招生资源、学术资源、社会资源等。这些资源的具备,有时导致因为一句话,可以让学生的毕业论文打回原形,有时可以让学生毕业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女学生为了顺利毕业,愿意做出妥协“交换”。

其二,有人说这种事情,往轻了看就是“男欢女爱”常有的事儿,往重了看就是“美女与野兽”的事儿,无非多了一个官衔罢了,而这种说法,追根究底,与学校处理问题结果的轻重也有着一定的关系。一些大学秉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只要不引起舆论纷争,即便学生有举报,基本上都选择私下解决,毕竟这关系着校方名誉与损失。但是,这种态度留下了毒根,不动则静,一动则“千里之外”。上海财大这位教授丑闻的爆发,不仅接连引发出数名学生的举报,上了热搜榜,也让他担任董事的数家企业躺着中枪。

其三,尽管现在中国针对性骚扰问题有一些相关法律规定,但并未对性骚扰的界定、法律的责任判定和定罪量刑做出具体的规定。相比之下,在针对公共场所性骚扰及其职场、学校性骚扰问题上,邻国日本则有《迷惑防止条例》,其中第8条规定,性骚扰初犯者会被判处半年监禁或5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3万元)的罚款;如果带有暴力胁迫的话,将被判处半年到10年的监禁。

目前,中国大学校园频繁出现的性骚扰事件,让人不仅感慨目前社会上的一些舆论说法:曾经的“教授”是对知识的尊重,对努力拼搏的人一种认可,而如今的一些“教授”则是拿着“金牌令箭”把自己过度成了“禽兽”,东窗事发后无论得到什么惩罚都是自作自受。

大学教授的性丑闻,是对中国教育界的侮辱,更让许多学生与家长对大学校园产生担忧。因此,中国大学应该开展“净化校园”教育,还校园一片净土。

 
   
   
 
   
IT
公司简介 | 事业介绍 | 广告服务 | 印刷服务 | 订阅《日本华侨报》 | 联系我们 | 信息保密政策 | 版权与免责声明
 
 
(株)日本新華僑通信社
 
邮编:102-0083 住所:東京都千代田区麹町2-4-10三誠堂ビル3F
电话:代表 03-6261-9200 编辑部 03-6261-9401 营业部 03-6261-9400
Copyright © 2004 JNO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