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还在蔓延,据报道有数千名医护人员被感染,一些优秀专家失去生命,哪种治疗方法有效,莫衷一是。个人,特别是医护人员,应该如何防治该疾病?
日前,《日本新华侨报》记者就该问题再次采访了中国留日同学总会会长、中西医融合专家、顺天堂大学内科准教授汪先恩博士。
《日本新华侨报》:有报道说中药治疗有效,有报道说美国的“瑞德西韦”有效,也有说流感药“阿比朵尔”和艾滋病药“达芦那韦”有效,还有的说康复患者血浆疗法有效。您认为,究竟哪种疗法可靠?
汪先恩:特效药目前还没有,今后也不一定有,疫苗在研制,不能期望太高,首先时间上来不及,即便研制出来了,由于新型冠状病毒不是DNA病毒,而是容易变异的RNA病毒,疫苗的效果很有限;瑞德西韦、阿比朵尔和达芦那韦等药都是试图杀病毒,估计副作用大,作为研究有必要,但作为实际的治疗药物恐怕难以如愿。
体外实验有效,不等于体内有效,比如酒精能杀死该病毒,但总不能注射酒精来治病。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炎症,即要尊重科学,又要不被科学所束缚。
《日本新华侨报》:您说的被科学所束缚,是指治疗上需要反思吗?
汪先恩:首先在治疗战略上,不应该把杀死病毒作为评价药物效果的唯一标准,好比防盗,应以使自己生命财产不受损失为主要目的,不一定非得把小偷搞死。
许多康复事例说明,病毒从体内消失,是靠自己的身体产生特异抗体,也就是说,是靠自己的体力把病毒清除的,药物只是帮帮忙,用得不好可能帮倒忙。
要明确死亡直接原因是阻塞性呼吸困难,并不是病毒本身,因此只要保持呼吸功能就有可能获救。刘智明院长和李文亮医生是年富力强的医学专业人士,他们的去世令人痛心,我觉得有必要审视治疗方法,希望大家讨论。
《日本新华侨报》:目前的治疗不正确吗?
汪先恩:所有的治疗,在科学的角度或西医的角度是正确的,但从中医和经验的角度来看,有些是错误的。
死亡的原因是大量的痰,痰弥漫于支气管和肺泡,窒息而死,医院用吸痰器,根本无济于事,因为吸痰器只能吸气管的痰,而吸不了支气管和其以下的痰,支气管以下才是气体交换的关键位置,因此怎么吸痰也解决不了窒息问题。西药的化痰药氨溴索颗粒等是把浓痰变成稀痰,故越用痰越多。
我的临床实践,体会到用中药治疗痰阻非常有效。合理的中药,能促进既有的痰排出来,同时减少痰的产生,许多老慢支、哮喘或肺气肿的病人,出现痰阻肺而被下病危通知,经过我用中药治疗后,转危为安。而过度输液和使用抗生素等治疗,往往会增加痰的分泌。
《日本新华侨报》:所以您的建议是?
汪先恩:呼吸科医生朋友说,冬季哮喘,越治痰越多,结果病人死于痰阻,问我有没有好办法。我建议改中药为主,少输液,少用抗生素、激素与退烧药,朋友试过后效果很好。
痰的机制,许多人热衷于研究痰的分子结构和基因关联。中医认为黄痰是湿热(即炎症),清白痰为寒凉引起。谁都能理解,面部受寒,则流清鼻涕;胃肠受寒出现则水样大便;肺部寒则出现痰阻塞支气管和肺泡。
输液,抗生素、激素与退烧药,一个个分析起来没有问题,结果都是使身体尤其是肺部发凉,故越用痰越多,这个我也是通过实际临床观察才认识到的。另外,发烧时,免疫被激活,病毒有望被驱除,如果这时用激素与退烧药,容易造成病毒稽留和假阴性,所以我主张不用这些药。
《日本新华侨报》:如果使用中药,您建议用哪几味?
汪先恩:预防上用温补的药即可,治疗上我认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的“清肺排毒汤”有用,这个药至少能避免致命的痰阻塞。
通俗地说,方中麻黄、桂枝、细辛、藿香、茯苓6g、白术、生姜、山药、陈皮、姜半夏等散寒化湿的药合用,能减少痰的分泌;而杏仁、紫菀、冬花等能促进痰的排出;柴胡、 黄芩、射干、甘草等有消炎作用。单用的话,个别药有副作用,而组方就消除了副作用,增加了效果。
非专业人员可直接使用这个方子或成药,中医专业的人士可按照这个思路,灵活组方。消毒隔离在再加上正确的中医药,能够降低死亡率。
《日本新华侨报》:您认为医护人员应当如何避免感染?
汪先恩:医护人员零伤亡,才表示措施得当和医疗水平高。
预防包括外在的一次预防和内在的二次预防。用于一次预防的防护物资,应优先供一线医护人员使用,当然N95口罩也不能百分之百阻隔病毒,因为病毒比口罩孔更小,但戴比不戴好。呼吸道病毒一般是先在鼻粘膜落脚,顺势扩散到咽喉,再发展到下呼吸道。因此在鼻粘膜处阻止很重要。有的医生朋友已采用先鼻孔涂油,再戴口罩的方法,我认为合理。
有人说鼻孔涂油是谣言,其实是古人的经验,清代医学家赵学敏所著的《串雅内外编》记载:在看望感染病人时,先在鼻孔中抹上麻油,出来再打喷嚏以清洗,就不会感染。赵学敏写书既不为推销麻油,也无稿费,根本没有功利性。病毒不能在油里存活,油能形成保护膜,病毒难以存活又难以吸附在鼻粘膜细胞,也就有利于预防感染。鼻孔抹上凡士林或食物油,再戴上口罩有益无害,不妨试试。
二次预防,就是要提高体力,任何传染病,总有人感而不染,保证医护人员的营养、休息及精神乐观,同样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