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罢司马迁《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心中有一种压抑感。屈原,一位“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优秀人物,一位“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的政治家,曾经得到楚怀王“甚任之”,也就是特别的信任。
但是,来自“同列”上官大夫的嫉妒,把这一切都摧毁了。嫉妒常常会把对方置于死地的。上官大夫就是这样,“争宠而心害其能”,于是频进谗言,导致怀王“怒而疏屈平”。
从“甚任之”到“怒而疏”,可以看到来自君主的信任是多么的脆弱。离间君主,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在君主最为关心的“权”字上做文章,就会获得收益的。君主的心,也是“玻璃心”,经不起跌撞摔打的。他们的信任,有时候来的很容易;他们的不信任,有时候来的也很轻松。这种信任来去的专制主义的容易和轻松,不知酿造了多少出人间悲剧!
屈原有一肚子的委屈,他“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他需要有一个“吐槽”的机会。他不能向君王倾诉,他也无法向同僚诉说,他只能把满腔的抑郁和悲愤化作笔下的《离骚》,发泄一种旷世难觅的“自怨”。
尽管如此,“位卑未敢忘忧国”,屈原还是抱着入世参与的心态为国家政治服务,希望楚国能够在锋火纷飞的战国时代强大起来。但是,屈原生不逢时,他遇到了两代昏庸的君主,没有能够迎来“一朝君子一朝臣”的政治转机;他先后两次遭到放逐,所有的政治理想乃至于政治梦想因此而破灭。与此同时,楚国因此兵败地削,楚怀王因此客死秦国,司马迁将其定位为“不知人之祸”。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愁”。屈原行走江边,“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读到这里,谁能不心疼这位老人。谈到遭到放逐的原因,屈原告诉渔夫,“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就是这样,他也不肯随波逐流,他也不肯放下身段,宁愿“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读到这里,谁能不潸然泪下?!司马迁在竹简上激情写道,“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有人认为司马迁与屈原遭遇相近,命运相同,两人选择的路径却不同。屈原是以死抗争,司马迁则是求生以成大业。在我看来,没有必要如此“扬屈贬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路径抉择。他们生存在那般专制主义的政治生态中,求死与求生都是不容易的。苛责古人,是一件最容易不过的事情,做好当今,却实实在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正因为司马迁求生活了下来,才让我们后人今天可以看到第一份对屈原的正确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讲,“活着,就是胜利”。(2020年5月12日写于东京“乐丰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