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語 | 收藏本站
新闻搜索
 
日本华人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窗口
蒋谈廿四史(145):“进谏”不仅仅是见识还应是艺术
——读《汉书》卷五十一《贾邹枚路传》随笔
作者:蒋丰  来源:日本新华侨报  发布时间:10/16/2020 7:30:17 PM
 

 

班固《汉书》卷五十一《贾邹枚路传》,较为详细地记述了贾山、邹阳、枚乘(包括其子枚皋)、路温舒等人的言行。专家称“这是一篇直言正谏者的类传”。

在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史上,只要提到“直言正谏”,那就是与个人的生死安危联系在一起的。通常来说,敢于并且愿意这样做的人,是有情怀、有责任感的人,是性格刚强、刚烈的人,他们是在毫无畏惧地直接向皇帝“叫板”,也是在舍家弃命地直接向皇权挑战。

皇帝无论如何高端、尊贵,也离不开人的本性。是人,就肯定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对立直言,何况是皇帝!他心情好的时候,他感到自己难撑家国大厦的时候,就希望臣下多多进谏。这种“谏”,如果不是否定性的意见,而是完善性的建议,就往往容易被接纳。弄好了,会成为皇帝思想的组成部分,“进谏者”或者继续保存官位,或者借此一路提升。弄不好,不但会遭到身首分离,把整个家族生命都搭进去的也不在少数。如何让自己的“谏言”,成为“完善性的建议”,而不是“否定性的意见”,在那个时代的官场,也是一大艺术。

《汉书》卷五十一《贾邹枚路传》收录了这四位“直言正谏”人物的上疏,是非常罕见的政论美文。希望把古文基础打得扎实一些、希望让自己现在的文章里能够语蕴丰厚一些的人,实在应该把这篇传记反复阅读并高声朗诵。难怪推动大清“同治中兴”的曾国藩晚年闲暇时就会放声诵读《汉书》,这里面不仅有思想,更有文采。

细读贾山、邹阳、枚乘、路温舒等人的“谏言”,都会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从前代——秦朝的灭亡入手,希望当权者避免重蹈覆辙。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开国之君,还是亡国之君,包括其中的守成之君,没有人愿意政权从自己手中消失。“不覆败辙”,应该是他们重要的执政理念之一。进谏者抓住了这一点,就是抓住了核心。接下来的就是表达方式的问题了。

贾山在进谏的时候,借秦为喻,指出秦始皇亡国的原因是出现了“三无(亡)”,也就是“亡养老之义,亡辅弼之臣,忘进谏之士”,这个“谏言”不但被皇帝接纳了,还起到了“广谏争之路”的效果。邹阳在进谏的时候,同样以亡秦为喻,指出秦朝晚年丧失民心,“列郡不相亲,万室不相救”,同样震撼了皇帝的内心。我比较欣赏的是路温舒在进谏的时候,并没有把秦朝一棍子打死,而是强调“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从亡国的王朝中不仅汲取教训,也吸收经验,这是非常不易,堪称“汉代版”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种表现。

如此说来,“进谏”不仅仅是一种见识与胆识,更是一种技巧与艺术。

舍身进谏,并不可取。(2020年8月28日写于东京“乐丰斋”)

 
   
   
 
   
IT
公司简介 | 事业介绍 | 广告服务 | 印刷服务 | 订阅《日本华侨报》 | 联系我们 | 信息保密政策 | 版权与免责声明
 
 
(株)日本新華僑通信社
 
邮编:102-0083 住所:東京都千代田区麹町2-4-10三誠堂ビル3F
电话:代表 03-6261-9200 编辑部 03-6261-9401 营业部 03-6261-9400
Copyright © 2004 JNO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