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語 | 收藏本站
新闻搜索
 
侨报时事评论
 
 
 
  打印 关闭窗口
【蒋评日本】日本精心复制“遣唐使”原因为何?
作者:《日本新华侨报》总主笔 蒋丰  来源:日本新华侨报网  发布时间:2/1/2021 7:07:59 PM
 

1月27日,日本《东京新闻》晚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出一则消息:日本的考古学者们正在努力地复制一条“遣唐使”船。

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从公元630年到公元894年的260多年期间,也就是日本的飞鸟——平安时代,日本先后向中国派遣了大约15次“遣唐使”。每次的“遣唐使”团出发的时候,大约都需要用四艘船只运载。从公元894年日本中止“遣唐使”到今天,已经过去整整1227年了。也就是说,在“遣唐使”中止了1227年后的今天,日本的专家学者以及九州国立博物馆这样的机构,还想复制一艘他们谁也没有见过的“遣唐使”船。这从一个侧面说明“遣唐使”在日本历史上发生过何等重要的建设作用,说明“遣唐使”在今天日本民众中还留有多么重要的位置。

唐朝,在中国封建社会汉、唐、明、清四大强盛王朝势位显赫。我特别喜欢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称赞“诗仙”李白的一个诗句,他对李白这样写道:“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如其说是对李白的称赞,不如说是对盛唐中国的赞美。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出现了“哈唐族”,只要是来自中国大唐的东西就是珍贵奢侈的好东西,就要给它的名字前面冠一个“唐”。这样的物品属不胜数,至今,在日本也还四处可见的。

当年,就是在这样一个上自日本天皇、下到有钱人家的“哈唐”热潮中,日本向盛朝中国派遣出一批又一批以官员、知识分子、僧人为主的“遣唐使”。

那个时代,日本的航海技术,与今天是无法相比的。那个时代,日本也还是一个没有“天气预报”的时代。日本每次派遣的遣唐使,有的是人数十几人,有的人数是几百人。他们每次出发,都是冒着生命危险的,实际上都是赌上身家性命的,他们都知道此行很可能是有去无回的。据学者研究,当时遣唐使的死亡率在40%左右,他们有的在海面上遭遇险风恶浪,翻船葬身海底;有的即使上陆,也在从沿海港口向大唐首都长安行进的漫长途中死亡;还有的就在大唐的长安因病而死。尽管如此,日本的“遣唐使”还是一批又一批地前往盛唐中国,有人因此称赞他们具有“冒险精神”,我则想说:强盛犹如一块吸铁石,尽铁皆吸,尽人皆吸。

当年,带着冒险精神前往中国的“遣唐使”,有的在盛唐住了几年,有的是十几年、几十年,有的甚至是一生。从总体上看,他们在学习上非常刻苦,可以用“废寝忘食”四个字来形容。关键是,他们回国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是空手而归的。他们带回去一船又一船包括唐朝法律典章的书籍、经子史集的典籍、佛教的书籍,还有唐朝的各种各样的物品等等。亚洲历史上第一次到海外“爆买”的人就是日本的“遣唐使”。

这些“遣唐使”返回日本以后,借用盛唐的汉字偏旁或草体创造出日本的“假名文字”。他们还积极消化这些书籍,把中华文化“本土化”、“日本化”。他们仿照盛唐建设寺院与城市,最具代表性就是今天中国游客到日本旅游都要打卡的千年古都京都与奈良。更为关键的是,这些“遣唐使”推动了日本的社会制度改革,引发了划时代的“大化改新”,让日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也许正因为这样,“遣唐使”在日本人心中久久成为一种心结,绵绵凝成一种心绪,在事过1227年之后,他们还是要不惜重金、不惜人力、投入专家学者,要复制一艘“遣唐使”船!或许,日本人还记得那位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日本著名中国史专家内藤湖南所说的,“日本文化是豆浆,中国就是使日本文化凝成豆腐的盐卤。”(此文应约“今日头条”视频#蒋评日本#专栏节目而撰)

 

 
   
   
 
   
IT
公司简介 | 事业介绍 | 广告服务 | 印刷服务 | 订阅《日本华侨报》 | 联系我们 | 信息保密政策 | 版权与免责声明
 
 
(株)日本新華僑通信社
 
邮编:102-0083 住所:東京都千代田区麹町2-4-10三誠堂ビル3F
电话:代表 03-6261-9200 编辑部 03-6261-9401 营业部 03-6261-9400
Copyright © 2004 JNO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