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2月在东京的李大钊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高手们著文章时,多喜欢用笔名,鲁迅如此,陈独秀如此,连青年毛泽东写篇“体育之研究”,也署名为“二十八画生”,而李大钊即使写再辛辣文章,依然用本名,还有常用的“守常”。近来涌现了一批涉及李大钊(字守常,1889年10月29~1927年4月28日)先生的高水平影视作品,总感觉表现李大钊在日本的内容,非常模糊,有必要谈一谈李大钊在日本的那些事儿。
李大钊在日本东京住在哪里?
影视作品里说,李大钊住在早稻田大学学生宿舍,其实不准确。在日本上大学,最不便之处,就是没有学生宿舍,绝大多数大学都如此,一直如此,住房得自己去找,非常麻烦。
李大钊1913年冬季到日本,1916年5月回国,两年半时间里,住在位于东京牛込区户塚町520番地的基督教青年会馆(YMCA)。基督教为了传教,常做些公益,于是致力于为学生,包括外国留学生提供住宿,为居民提供聚会场所。这个会馆靠近早稻田大学,因此住宿者主要是该大学的学生,但基督教青年会馆并不是早稻田大学的学生宿舍。
1882年,大隈重信设立东京专门学校,两处校舍,分别位于牛込区的早稻田村和户冢村。1902年9月,东京专门学校升格为大学,由于东京大学已经存在,校名如再使用东京的话,那只能叫东京某某大学,给人印象不深,大隈重信认为不如就叫“早稻田大学”,以小取胜,况且喜欢和盼望吃饭的人,无疑都喜欢早稻田。陈独秀1901年上学时,还叫东京专门学校,而李大钊入学时,早稻田已驰名于世。牛込就是牛出入的地方,有牛自然有田,包括早稻田。1947年后牛込区并入开发中的新宿区。
李大钊在早稻田大学成绩如何?
李大钊在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期间,成绩优异,尤其是文章水平,深得袁世凯近侧的汤化龙(曾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和孙洪伊(曾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的赏识,他们资助李大钊赴日留学。从李大钊在早稻田大学的成绩单来看,分数多在及格线上下,总起来评价是丙等成绩,不算好,但也绝不算差。一般外国留学生是先到日本上几年语言学校,然后转入大学预科(早期为专科学校),而李大钊从天津的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后来日,不久就直接转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本科,当时属罕见。由于李大钊在早稻田大学主修学经济学,所以他后来到北京大学担任的是经济学教授,而非政治学。李大钊自学的内容更多,包括河上肇的马克思主义著作。
李大钊为什么热衷办报刊?
李大钊看到章士钊在东京创办《甲寅》的消息,欣然致信并投稿,章士钊登门拜访邀请他为《甲寅》编委。由于章士钊和《甲寅》,李大钊得以结识高一涵同学和资深学长陈独秀。除《甲寅》外,1915年,李大钊与高一涵还负责留日总会会报《民彝》等的编辑工作。回国后参加办《晨钟报》、《甲寅日刊》、《新青年》、《每周评论》,这都是东京办刊的延长线。
李大钊热衷于编报刊,一是文笔好,更重要的是国情太坏,尽管清朝被推翻了,国力反而更加虚弱,更加受列强欺负,更加动荡不安,深感重任者不得不唤醒民众,不得不思考救国方略,不得不办报刊。
李大钊为什么未获得文凭?
和平时代,学生安心读书即可,但身逢乱世,尤其是受欺负的时候,就很难安下心来读书。一个个不平等条约,一次次冲击中国人的底线,最无耻最蛮横的要算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代表大隈重信内阁,向袁世凯提出的《对华21条要求》。
21条是加藤高明外相让小池张造起草的,主要内容有: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山东省内及沿岸岛屿不得让与或租借他国。实际上把山东当作第二个满州;要求中华民国最大的钢铁企业,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实际控制该公司;所有中国沿海港湾、岛屿概不租借或让给他国(除日本外);中国政府得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财政等顾问;警政和兵工厂也得中日合办;华中及华东地区的铁路建筑权让与日本;日本在福建省有开矿、建筑海港和船厂及筑路的优先权等。假如中国对日本提出类似内容的《对日21条要求》,不知日方作何感想。
对此,袁世凯当然怒不可遏,但段祺瑞说,要阻止日本兵入山东,北洋军可抵抗48小时。打不过只好谈判,结果可想而知,不管怎么反对,21条的恶果到1945年8月15日才算结束。
中国留日学人看到这种要求,怎能坐得住呢?!1915年2月11日下午,来自各地的3000多位学生与在日华人代表,冒雨到东京神田的基督教青年会馆,宣告成立中国留日学生总会,并以总会名义电请政府拒绝要求,李大钊起草《警告全国父老书》。刘文岛等赴北京请愿,李大钊等赴上海活动。留日学人此举无疑是爱国行为,但袁世凯认为有损政府威信,因此下令解散,翌年,总会成员以中国留日同学总会名义,继续开展爱国活动。
早稻田大学以旷课为由,将李大钊除籍,旷课其实只是口实,更深层的原因是李大钊参加发起反对《对华21条要求》的运动,而21条恰恰的早稻田创始人和实际控制人大隈重信首相的狠招。对李大钊来说,国家都面临灭亡的危险,文凭不要也罢。
李大钊于1916年5月回国,与陈独秀、周树人、高一涵、钱玄同等留日学人,汇集北京,继续唤醒民众。于是,有了新文化运动,有了五四运动,最后创建了开天辟地的中国共产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