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語 | 收藏本站
新闻搜索
 
本报专栏作家
 
 
 
  打印 关闭窗口
感受川端冷面人生与冷面文学
——川端康成《花未眠》读后感
作者:程千凡  来源:日本新华侨报网  发布时间:5/5/2021 10:10:37 AM
 

在寒冷的冬天,一人漫步郑州市书城里,聆听着莫扎特的钢琴曲,内心充满了宁静。移步文学书架上,一本书的封面上,那花朵似有灵性般地向我招手,花儿,美得挪不开眼。我,是极爱花的。与花相关的因素,总不愿错过。于是,从书架上拿起这一本《花未眠》(陈德文 译;时代文艺出版社;2020年9月第1版)翻看了几页,未曾想,就此开启了,对海棠花的细微观察,以及美的邂逅,美的亲近。

《花未眠》是一本散文集,作者是日本文学家川端康成,他曾凭借《雪国》《古都》《千纸鹤》荣膺诺贝尔文学奖。《花未眠》大致分为三部分,其一“美的谛视”、其二“经历战争”,其三“日本文化反思”。第一部分收录有11篇文章,被选做书名的那篇《花未眠》,以第一人称视角描述了细腻的审美感受。“我”时常对一些司空见惯的事情感到不理解,因为太累,及早睡了。夜间四时醒来,海棠花未眠,感到惊讶,遂再一次重新看待花儿的机缘,并由此引发了:对美感的事物要去亲近,去探知,去认真观察,而不能仅凭头脑想象。这段文字,似乎就是再说我的生活。每看到花儿,情不自禁地轻嗅花香,一呼一吸间,取悦自己比取悦他人更重要。川端康成在文章里说:“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同时要提高感受美的能力,“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道理,似乎很容易。而事实上,“邂逅”,取决于灵感,灵感,则取决于准备。

第二部分包括“为保卫和平”、“我的思考”、“东西文化的桥梁”等,表现了日本被占领期,文化界的迷惘与彷徨。第三部分则讲述了对日本文化原始性的追寻与反思,以及对往事的回忆,例如“临终的眼”,“哀愁”,“水晶的佛珠种种”等。有趣的是“哀愁”一文,作者坦言,自己经常在梦里读了点什么,又写了点什么,醒来之后,却很少为自己的梦而感到惊讶。在梦中写作,比起现实中写作似乎更有灵性。川端康成认为,应因心中依然有可汲取的泉水而感到慰藉,同时,也应因自己尚未能把握生之源流而充满哀伤。这篇文字,无疑再一次印证了川端康成文学的美的哀愁。

川端康成身世坎坷。他是早产儿,自小身体孱弱,一直被关在家里。两岁时父亲去世,三岁母亲离世。沦为孤儿后,川端康成搬去同祖父一起生活。祖父去世后,不得不搬去舅舅家。或许因为他的世界没有伙伴,只有自己,从少年时代起,川端康成就有着异乎常人的直觉和灵感。

在人生第一次开学典礼中,川端康成胆战心惊,精神仿佛受到压挤,就像一枚卷入漩涡的芦叶,他大哭起来,从此害怕上学。每当听到别人谈论自己,他的精神随时可能受到刺激。或许有些讽刺,到了70岁,川端康成终于不再有孤儿的想法,他自认是一个沉湎于感伤的少年。对于人生的各种际遇,包括获得日本历史上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川端康成也笃信是偶然获得。“只不过是一种机遇”,这句话绝非轻易说出的戏言,而是确有其感。

川端康成说,即使,靠一支笔沦落于赤贫之中,我微弱而敏感的心灵也已无法和文学分开。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那颗纯净的心灵。看完此书,我不愿把书放起来,而是把书放到书桌上,就像一杯茶,没事慢慢细品,感受日本古典文学之美。■

 
   
   
 
   
IT
公司简介 | 事业介绍 | 广告服务 | 印刷服务 | 订阅《日本华侨报》 | 联系我们 | 信息保密政策 | 版权与免责声明
 
 
(株)日本新華僑通信社
 
邮编:102-0083 住所:東京都千代田区麹町2-4-10三誠堂ビル3F
电话:代表 03-6261-9200 编辑部 03-6261-9401 营业部 03-6261-9400
Copyright © 2004 JNO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