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奥运会正在火热的举行着。奥运会上,受到关注的永远是那些成功拿到奖牌的人,特别是拿到金牌的运动员更是成为万众追捧的对象。然而,我们也不妨把视线做一些转移。
7月25日,日本《产经新闻》发表一则有关奥运的社论,其标题是《为那些伟大的失败者送去掌声》。文章称,在奥运会延迟一年中,很多日本奥运选手历尽艰辛,努力训练,特别是一些大龄运动员,延期一年时间的奥运会对他们来说,意味着很多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而很多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并非都能走上领奖台,更多人则是在预选赛中就被淘汰,这是奥运会的残酷一面,但这些“失败者”们的努力和汗水同样耀眼。从这篇社论中,我们联想到了近期围绕着中国选手,中国的舆论场发生的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
首先,中国民间对待奥运会失败运动员需要换一种思维。前一段时间,我们看到,中国射击运动员王璐瑶在失利后发帖受到了一些中国网民的“围攻”。尽管后来,中国各大主流媒体都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声讨,声援了中国奥运健儿。但从这种现象的出现来看,就说明我们国家在民间存在着一种对于奥运会健儿的“歧视性”做法。事实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奥运会夺金运动员回国后,会得到更多的商业机会,自身会有更大的商业价值,而没有夺金的运动员则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汗水都是一样的汗水,努力都是同样的努力,站在奥运会这个舞台上,每个人都了不起。中国社会应该警惕这种“唯成功论”“成王败寇”的思想,在对待奥运选手的问题上,寻找一种新的方式。
第二,是中国应借对奥运会“失败”选手的“网络暴力”现象,推进改革,真正实现体育的全民化,而非精英化。很久以来,中国体育一直奉行一种“精英理论”,举国体制培养出的运动人才唯一的目标就是金牌,而体育的本质应该是全民参与。尽管国家近些年在体育全民参与问题上做出了很多努力,有了很大进步,但依然没有触动体育“精英化”这一体制的本身。从夺牌奥运会选手和未夺牌选手出现的这种过大的差异待遇,就说明了我们在制度建设上还需要调整,运动员的“身价”不能仅凭一块奖牌而定,运动也不是仅仅属于那些精英。
第三,中国社会应借对奥运会“失败”选手的“网络暴力”现象,对社会的浮躁情绪进行反思。运动员磨炼实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要沉下心来。而社会的进步也一样,不是所有努力都会站在聚光灯下,还有更多我们看不到的努力一样在推动社会的向前发展。因此,我们要为那些伟大的奥运“失败”运动员鼓掌,是千千万万个他们的默默努力,撑起了伟大的不屈不挠的奥林匹克精神。而中国正在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迈进,这就更需要社会全体成员能够沉下心来,做好各项工作。失败与默默无闻,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忍受的艰辛,是每个普通人的伟大,就如那些在奥运会中失败的运动员一样,他们同样是伟大的,我们应该为这些普普通通的他们送去掌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