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語 | 收藏本站
新闻搜索
 
日本华人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窗口
【蒋谈历史】明成祖“靖难”之源来自朱元璋
作者:蒋丰  来源:日本华侨报  发布时间:4/12/2022 5:39:33 PM
 

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初一,刚刚诞生不久的大明王朝,“礼部造诸王册宝成,并上册封礼仪”。接下来,通过一串庄严繁琐的仪式活动,明太祖朱元璋给准备分封到外地儿子颁发了宝册。然后,朱元璋又把封建诸王的事情到太庙做了一个汇报,也就是向列祖列宗有了一个新的交待。

为了这个顶级设计的初步落实成功,兴奋的明太祖朱元璋在奉天门和文华殿分别举行了两场盛大的宴会。在这样的国事宴会上,带着张嘴吃,绝对不是重要的。聆听皇帝的重要讲话,才是重中之重。朱元璋清理了一下嗓子,这样说:“昔者,元失其驭,群雄并起,四方鼎沸,民遭涂炭。朕躬率师徒,以靖大难,皇天眷佑,海宇宁谧,然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坐在下面的群臣都听明白了,明太祖朱元璋这段讲话有四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讲前朝元代所败的原因。其一,“元失其驭”,元代中央政府已经无法驾驭治理这个国家了;其二,“群雄并起”,也就说包括着自己在内的农民起义军四处蜂起;其三,“四方鼎沸”,全国各地都相应;其四,“民遭涂炭”,那就是百姓生活艰苦。所有的潜台词是我们的行动是顺应民意的。

第二层意思是明确提出了“封藩”的政治建制。明太祖朱元璋指出现在“天下之大,必建藩屏”,这样做的现实意义是“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任何一项政治建制,如果与现实无关,都是很难落地的。朱元璋对此明白不过。

第三层意思是朱元璋在给自己“洗白”。他表示这样做“朕非私其亲”,但也还是要正在长大的儿子们“各有爵封,分镇诸国”。也就说,未来的天下是“家天下”,更明确地是“朱家的天下”。这看似矛盾的表述,反映的是一种心声。

第四层意思是朱元璋的倾情表白。他说自己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久安长治之计”。再把这句话掐头去尾,剩下的就是“久安长治”这四个字了。大凡在国家治理上,只要提到“久安长治”的高度,就要可以让群臣闭嘴息声了。

对朱皇帝的重要讲话,不是随随便便画画段落就结束的,也不是从精神上理解一下就行了,而是要吃透、学透。请注意,朱元璋在这段话开头讲到了这样一句话,叫做“朕躬率师徒,以靖大难”。这句话,对于所有具有明代历史常识的人都不陌生,因为后来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向身居南京的侄子、明建文帝朱允炆发起激烈的皇权争夺战的时候,把这场皇家内战就是命名为“靖难之役”的。

所谓“靖难”,就是安危定难,让国家的局势稳定下来。这个词汇,这个思想,至少在中国“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的《晋书》中就已经出现了,《晋书》卷五十八《杜弢传》上有“进宜为国思靖难之略,退与旧交措枉直之正,不亦绰然有余裕乎!”。而此时此刻,在这样庄严的具有确定未来接班人意义的重大宴会上,明太祖朱元璋讲到的“以靖大难”,或许给了刚刚9岁的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以巨大的刺激。可以想象,这个关键词,在朱棣小小的脑海中留下的深刻的印象;这个关键词,成为31年后朱棣夺取皇权的招牌词;这个关键词,也成为明成祖一生的代名词。恕我孤陋寡闻,迄今为止,我还没有看到哪位史学家对“靖难”一词在朱家父子中的演绎与传承关系作过明确的指摘。

“以靖大难”——“靖难”,不过是来自老爸——明太祖朱元璋在分封诸王宝册宴会上讲到的一个词汇。耳提面命传授的知识,孩子不一定能够听得进去;脱口而出反映内心的话语,孩子反而有可能当作“金句”般牢记。这对现代家庭教育也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走笔至此,我想强调的是:这篇小文,追溯出了明成祖为夺皇权而发动“靖难之变”的军事思想源头,也就是找出了这个语汇的源头。原来,就是他的老爸朱元璋。或许有人会说,朱元璋的“本意”并不是这样的。他是想“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的。但是,历史的发展经常是不按照“本意”的轨道运行的。

 

 
   
   
 
   
IT
公司简介 | 事业介绍 | 广告服务 | 印刷服务 | 订阅《日本华侨报》 | 联系我们 | 信息保密政策 | 版权与免责声明
 
 
(株)日本新華僑通信社
 
邮编:102-0083 住所:東京都千代田区麹町2-4-10三誠堂ビル3F
电话:代表 03-6261-9200 编辑部 03-6261-9401 营业部 03-6261-9400
Copyright © 2004 JNO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