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語 | 收藏本站
新闻搜索
 
高端访谈系列
 
 
 
  打印 关闭窗口
不可忘记周恩来留在日本的和平遗产
——访旅日学者、文化学者王敏教授
作者:蒋丰  来源:日本华侨报  发布时间:4/13/2022 1:32:36 PM
 

编者按:2022年,对于中日两国来说都是不同寻常的一年。50年前,中日两国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实现邦交正常化。半个世纪的风霜雨雪,中日关系也始终在跌宕起伏中保持了稳定向前。而活跃在日本的中国侨团,无疑对中日关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文版《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和中文版《日本华侨报》联袂推出年度大型系列采访报道——“旅日侨领谈中日邦交正常化五十周年”。

翻译家、作家、文化研究家、多所名校的客座教授、多家专业研究机构的研究员,王敏教授拥有一大串身份。在她的身上更有“日本第一位华人文学博士”“日本周恩来研究第一人”“第一位给日本天皇讲课的中国学者”……多个熠熠生辉的“第一”标签。

2022年,一个意义非凡的特殊年份,既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又适逢王敏教授赴日40周年。在如此特殊的年份,《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和《日本华侨报》专访了站在中日文化交流最前沿的王敏教授。

周恩来留下的和平遗产是中日两国民众共同的财富

“在中国,推动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历史进程,离不开一大批伟岸的身影。这中间,有深谙日本文化的董必武、廖仲恺等人,而其中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时任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因此,通过重新认识周恩来,引发日本社会加深对于中国的认识,重新审视中日友好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这也是王敏教授坚持从事“周恩来日本留学的和平遗产”这一系列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

1977年,王敏教授从大连外国语大学毕业。这所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关心和支持下创立的学校,也成为她专门研究周恩来的情感源头。不久之后,赴日继续深造的王敏教授,又由研究宫泽贤治入手,发现了周恩来留在日本的文化遗产、和平遗产,并走入“周恩来与日本”的课题世界。

王敏教授通过研究发现,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日本,是了解西方思想的窗口,当时的周恩来就是带着“求新”的理念、“为实现大同理想”而赴日留学,这些,都写在他当年留学的日记中。“沿着进化的轨道,接近大同的理想”。留日的这段经历对于周恩来的对日外交观产生了重要影响。

“大同”,出自中国《礼记》,是“小康”的延续。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史,为人民谋幸福的追求则是一脉相承的。“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在中华民族的集体信念之上,将中国国情结合马克思主义思想基本原理”,是引领党不断走向胜利、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法宝。周恩来留学日本所留下的和平遗产,对今日中国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几年前,一对住在静冈的日本夫妻,特意带着自己的儿子来东京拜访王敏教授。“他们魁梧英俊的儿子,名字就叫做‘周’。他们是周恩来的粉丝,移情在我的身上,如今成为我的粉丝。”事情虽小,记忆犹新。周恩来的和平遗产,依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日本人,王敏教授再一次感受到自己肩头使命之重。

自1982年赴日留学,王敏教授一直站在文化教育第一线,与日本高校学生、日本文化界交流紧密。她坦言,即使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并选修自己课程的日本学生,也有不少存在知识真空的现象。另一方面,当代日本青年对于政治的认识相对疏离,他们甚至不关心现任日本首相是谁,更不要说恢复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时的首相田中角荣和外相大平正芳等人。正因此,研究“周恩来留日的和平遗产”更显得意义非凡。

中国传统文化是日本民间交流的重要载体

初到日本时,王敏教授的研究方向是日本大正时代的诗人、童话作家宫泽贤治。她发现,在中国流传甚远的孙悟空传说,启发了宫泽贤治的创作。宫泽贤治将西天取经的故事作为自己创作的源泉,“一手拿着《西游记》,一手拿着《世界地图》”,绕着他的家乡岩手步行漫游,并由此诞生了一系列动人的童话故事。研究宫泽贤治,使年轻的王敏教授被誉为“日本第一位华人文学博士”。

身为优秀的翻译家,王敏教授又将《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中国古典名著译成日语,介绍给日本民众。这些书籍被一次又一次地再版,在日本社会掀起一波波中国文化热潮。

水系发达、雨雪丰沛的日本,经常受到水患的困扰。大禹治水的传说几乎流布日本全境,《西游记》告诉人们,大禹治水所使用的工具,就是孙悟空从东海龙王那里得来的金箍棒。后来,王敏教授又从这条线索衍生出寻找孙悟空传说和大禹传说在日本的传播形态这一课题。

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神奈川县开成町留有300年前祭祀“治水神”大禹的石碑,碑文是江户中期的大儒荻生徂徕亲自审核定稿。“开成”一名,正是源于中国《易经》。王敏教授大胆建议,将日本所有出现过大禹传说的地方联合起来,借助文化的力量,振兴地方发展。2010年,首届大禹文化节就汇集了18处发现大禹遗迹的市町村。除疫情外,未曾中断。如今,已经有165处发现了大禹文化遗存的相关市町村加入其中。2014年,日本又成立了“治水神·禹王研究会”。促进中日民间交流,激活文化价值,中日邦交正常化走过50年,还将走向下一个50年。

汉字文明成为中日友好的坚实基础

2007年,王敏教授受邀向日本天皇明仁夫妇讲解介绍当代东亚的文化交流,并在此后多次与天皇夫妇做深层恳谈。进入日本皇宫,为天皇讲诉时代精神的走向,是普通人想都不敢想的殊荣。面对“东亚与中国的文化交流”这样宏大的题目,该从何处入手,王敏教授也有些许担心。“如果天皇恰好问到我无法回答的问题,那就坦然回复‘不知道’吧!”

明仁天皇夫妇已是耄耋之年,侍官担心对谈时间太久,天皇夫妇会感到吃力,就送了两次茶来暗示。没想到天皇夫妇听得起兴,直接叮嘱侍官“请再送一次茶!”

“中日两国人民都是几千年汉字文化的传承人,凝聚了汉字圈智慧与文明的精华”——这是王敏教授数次拜访日本天皇并与之近距离交流得出的结论,也是她多年深入研究周恩来的和平遗产所得到的感悟,更是一位穿梭于中日之间、将文化的纽带系得更紧密更牢固的学者所自觉到的历史责任感。

作为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纪念活动的重要一环,王敏教授承担了《穿越日本的星星之火——百年留日学生》系列纪录片及《穿越日本的“大同”》书籍的策划、顾问和解说工作。2022年4月5日,她携最新专著《周恩来与日本》与读者再度见面。

之所以选在清明时节出版新著,是因为该书对周恩来留日期间所做的咏志岚山诗二首的主题和构思地点的考察,予以了详尽的分析,对周恩来坚持开展对日民间外交的思想源头做出了严谨中肯的探索。名为《雨中岚山》和《雨后岚山》的两首诗就创作在1919年4月5日。103年前的两首诗中的前一首,作为1978年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纪念,由相关友好团体镌刻在岚山的龟山公园,后一首的诗碑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于今年4月5日在岚山的大悲阁千光寺树立。

为传承先人致力于和平发展的智慧,王敏教授还创建了一般社团法人周恩来和平研究所,志在运用科研的学术力量,服务于社会发展和民生安定。

后记

旅日四十年,王敏教授当真无愧于“著作等身”。她的专著、合著及翻译作品,不胜枚举。“不敢妄谈今天取得了怎样的成绩,但确实是宫泽贤治这样一个日本人,启发了我、引领我发现中国文化在日本的源流”,中日文化经历两千多年交汇至今,尽管发展阶段各有不同,却从未停止过互相借鉴、影响、融合、渗透、催化、推动,希望我们所经历过的邦交正常化五十年的正能量,将在下一个五十年得以发扬光大,中日和美昌盛!

 

 

 
   
   
 
   
IT
公司简介 | 事业介绍 | 广告服务 | 印刷服务 | 订阅《日本华侨报》 | 联系我们 | 信息保密政策 | 版权与免责声明
 
 
(株)日本新華僑通信社
 
邮编:102-0083 住所:東京都千代田区麹町2-4-10三誠堂ビル3F
电话:代表 03-6261-9200 编辑部 03-6261-9401 营业部 03-6261-9400
Copyright © 2004 JNO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