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新冠疫情遭受严重打击的日本经济,正在陷入更深的迷茫之中。日本经济各种老问题、新问题,再次成为各界热议的话题。其中,一向不太惹人注意的“最低工资”,成为了新焦点,尤其引人关注。甚至有日本学者旗帜鲜明地指出,最低工资不合理,是日本经济长期萎靡不振的根本原因。
近年来,很多国家都在不断上调最低工资。2021年,美国上涨了4.3%,加拿大上涨了11.6%。韩国也计划在今年上涨5.1%。而日本2021年上涨了2.8%,还属于创纪录的历史最大涨幅。
世界主要经济体确定最低工资时,一般由经济学家、产业学家、统计专家和相关研究中心根据经济状况,以各种动态数据为基础,综合疫情等变量科学测算,基本以市场规律为导向。比如随着疫苗的普及,受害严重的餐饮业、旅游业等产业能够提高多少接纳能力,而达到这种接纳能力,需要多少最低工资才能保证劳动力充足等。
而日本的最低工资则由组成中央最低工资审议会的工商企业联合组织、劳动联合组织等利益相关方通过博弈确定。这种方式既缺乏科学根据,又不符合客观规律,还容易受情绪影响,做出的决策偏离实际,也就不是什么稀奇事了。
涉及最低工资讨论时,日本工商企业联合组织经常会扔出一句“是要就业还是要涨工资”,让讨论陷入僵局。其实,这种带有情绪性表达,从长远来看也无法真正维护工商业主的利益。日本劳动联合组织出于成员压力,也经常会提出一些不符合实际的涨薪要求。而最低工资的合理确定,需要由经济学家、产业学者、统计专家等中立方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做出客观判断。
严格来说,最低工资应该被视作一项经济政策。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国家都制定了科学有效的最低工资制度,依照各种数据有序调整,对缩小贫富差距、增强经济活力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而将最低工资视为“社会保障政策”的日本,则往往适得其反。
其实,最低工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而不是很多人眼中的“小事”。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的非正式员工不断增加,2021年第一季度已经占到了总劳动者的36.7%。不少媒体经常拿这个说事,认为这是日本经济衰弱的重要例证。其实,从经济学观点来看,非正式劳动员工的增加,不一定全是坏事,问题的症结根本不在这。
非正式劳动员工增加,意味着劳动力可以更加自由流动,保证市场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而且,从国家层面来看,临时工作可以调动更多劳动力资源进入市场,提升社会整体就业率,让劳动力得到更充分利用。很多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非正式员工也在不断增加。
与日本不同的是,这些国家的经济因此受惠,获得了高速发展。那么,日本的问题出在哪?其实是最低工资。其它国家的非正式员工增加的同时,最低工资也在同步增长。更多劳动者加入市场,工资还在不断上升,社会整体消费能力不断增强,从而拉动生产和服务,形成了良性循环。
而日本的非正式员工增加的同时,工资并没有上升,实际购买力还在不断下降。这就导致社会整体消费能力无法得到提升,也是日本内需长期萎靡不振的重要原因。此外,最低工资不上涨,无法吸引到更多劳动力进入市场,现有劳动力还不断流失。对于老龄化日益深化的日本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从企业层面看,最低工资不上涨,会让日本企业更多雇佣非正式员工,想方设法减少正式员工比例,整体压低社会的薪资水平,导致消费能力不足,降低民众的实际生活水平,让日本经济和社会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因此,媒体经常炒作的日本非正式员工问题,或许是个“伪命题”。如何合理确定最低工资才是问题的核心,日本需要多点理性,尊重市场规律才能获得治本之效。(作者系教授加集团CE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