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語 | 收藏本站
新闻搜索
 
本报专栏作家
 
 
 
  打印 关闭窗口
被精装的日本
作者:李长声  来源:日本华侨报  发布时间:1/10/2023 1:21:35 PM
 

在网上看到一幅书影,装帧精美,原来是日本书的译本。借侨居之便,早读过原书,读过也就丢到了一边,因为它不过是一本“新书”。

我们说新书,是说新出版的书,日本通常叫它“新刊”,而“新书”指的是一种丛书。1938年岩波书店参考当时世界上流行的英国鹈鹕丛书开本,开发了“岩波新书”。其他出版社竞相仿造,起起落落,如今有三十多家出版这种新书,每月上市一百五十到二百种,最有名的三家是岩波新书、中公新书、讲谈社现代新书。各社新书看上去大小一样,其实并无一定之规,大致是宽106mm、长173mm,就叫做新书开本,轻便,适于各种姿势把读。

阿拉伯数字1,我们看它像光棍儿,日本人觉得像立着一本书,于是把11月1日定为书之日,但新书开本小而薄,作为1,插进书架就好似一株小树立在密林中,难以被发现,所以有实力的新书丛书在书店里都拥有自家的地盘。

我1988年东渡,适逢岩波新书问世五十年。当初有志于学习日本出版文化史,对这种出版形态颇关注。说来新书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共识是“廉价地提供非虚构原创”。一本岩波新书二百多页,1990年前后定价四百多日元,物价上涨,现在已贵到九百多日元,超过一千日元也时见,但大抵仍然是一碗拉面的价钱。读了之后不珍藏,好似酒鬼不留空瓶子。

追求价廉,装帧不能不从简,也可以表现知识是素朴的。岩波新书八十多年,装帧简素,即便在日本经济排老二的时候,也只是改了改封面的颜色。起初是红色,一度改为黄色,又改为青色,青色出了一千种,重新改回了红色,叫做新赤版。红色也出了千种,这回没有改颜色,而是把书名和作者名由横排改为竖排。眼看又出到一千种,不知装帧会不会有变,但继续以廉价为本则无庸怀疑。这不仅是编辑的坚持,也是读者的坚持,持之以恒是日本民族性之一。

1964年讲谈社推出“现代新书”,2004年简化装帧,封面近乎一色白,惹得喜爱旧装帧的读者不满,大叫“谁杀了现代新书”。似乎这也算一种坚持。丛书装帧一律,无法用独特的封面给内容打马虎眼,宣传靠缠在书上的腰封。便宜的新书舶到中国被精装,价格不菲,想来谁也舍不得丢掉,搬家就拉上几卡车的书。泥瓦罐变成青花瓷,足以惊喜原作者,但对于中国读者的阅读水准有点像嘲弄。

能够出新书丛书,表示出版社有实力。哪种新书都没有出多少种的目标,做好了一直出下去,充当出版社的招牌。近代以来西方思想流入日本,先是说启蒙,后来讲教养。教养的核心是读书,新书便打出教养的旗号。哲学家高桥昌一郎干脆说“新书就是教养!”其实,这个教养就是指知识。有个叫小饲弹的,写博客书评曾很有人气,出过一本《新书最佳》,副题是“十本改变思考,一百本改变生活方式”。他认为,要想在今后的社会上存活,那就读新书;作为书的器,新书是最佳的;除了新书,可以不买其他的书。这简直是一种新书信仰。

作家堀田善卫说:“对于我来说,岩波新书就像是杂学的批发店。”各种新书的选题都非常宽泛,范围是现代。岩波新书以人文为主,初衷是“以现代人的现代教养为目的”。1962年起步的“中公新书”偏重于历史,学术色彩比较浓,最大目标是“为了要真挚地活在现代的读者,选出并提供真正值得知道的知识”。1963年讲谈社推出“蓝色新书”(苏联宇航员加加林说“地球是蓝的”),“把科学装进你的口袋”。2003年新潮社刊行“新潮新书”,说“为了想知道现代的大人,花七百日元,度过充实的两小时”,这个宗旨道出了新书的三个特色:定价低廉,容易读,内容是现代的。两小时,指上班族乘车往返通勤的时间,现而今满车低头看手机。

新书基本是原创。学者执笔,给一般读者讲述所专领域的最新成果,属于普及读物。想知道当下的话题,或者想进一步了解某个问题,首先找新书。博览群书不可能博览专业书,新书最适于博览。读新书读不成专家或学者,充其量炼成知道分子,乃至无所不知。知道,即周作人所言:“因为无专门,所以不求学但喜欢读杂书,目的只是想多知道一点事情而已。”新书的读者对象是想获得什么知识的大学生或社会人,当然专家学者也可以读,因为在其他领域他们也只是知道分子。东京神保町书店街的服务处办有网页“风”,专门介绍新书,口号是“为了寻求知道的价值和乐趣的人”。

杂志坊以杂志为本业,1988年涉足图书,2022年也推出新书,口号是“用杂志似的想法制作新书,不断地送上充满知识好奇心的内容”。新书的性质本来是一个杂字,类似于杂志。出版不景气,杂志尤其萧条,一些杂志编辑转而做新书,路数自然是杂志的,好似杂志的专辑。这叫杂志化,当初是对新书趋于浮浅的批评,不料却成为内容上追求应时与广泛的标榜。

中央公论新社2008年创办新书大奖,从一千三百多种新书中选出2022年度前二十名,其中八种是中央公论新社本家的货色,不免有人为操作之嫌。出版社办奖是为了卖书,无可厚非,但掌控对书的批评,就是个问题了。

 
   
   
 
   
IT
公司简介 | 事业介绍 | 广告服务 | 印刷服务 | 订阅《日本华侨报》 | 联系我们 | 信息保密政策 | 版权与免责声明
 
 
(株)日本新華僑通信社
 
邮编:102-0083 住所:東京都千代田区麹町2-4-10三誠堂ビル3F
电话:代表 03-6261-9200 编辑部 03-6261-9401 营业部 03-6261-9400
Copyright © 2004 JNO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