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日本企业出现了一个现象:加快离开中国,加大对东南亚国家的投资。数据显示:2020年日本对以东南亚国家为主体的东盟投资总额为2万2906亿日元,接近对华投资1万2865亿日元的两倍。数据的背后,是日本企业从中国撤离数量的扩大——截至2022年6月,进驻中国的日本企业为1万2706家,比2012年减少1600多家。
“降低对华依赖”,这是部分日本政界人士近年来大肆鼓吹的观点,自然影响到了一批日本企业的选择。但在看似日企逃离中国、奔向东南亚的浪潮下,日本最久负盛名的松下集团,却选择进一步拥抱中国:松下集团宣布,未来数年内计划在中国新建或扩建10座以上的家电及空调设备工厂。与此同时,到2024年,松下还要实现将中国业务的销售额提高到1万亿日元的目标。
两组不同的数据,折射出的是不少日企近年来海外经营的思路矛盾。一方面,日本企业渴望获得更优惠的成本,以此增强竞争力;但另一方面,日本企业则陷入了“唯成本论”的困境,却忽视了成本背后的意义:真正有价值的低成本,应建立在稳定的政商环境体系之中,且对企业的利润创造有直接帮助。
日企之所以选择加大对东南亚国家的投入,是因为人工成本方面,越南、泰国、缅甸等国优势已经超过中国。但需要同时看到的是,东南亚国家在基础建设、供应链体系建设、劳动力素质、国家稳定性方面,与中国有着非常大的差距。尤其如缅甸、柬埔寨这样的军政府国家,在政策的持续性与稳定性上存在较大的波动风险。
对于外企而言,缺乏较为稳定的政商环境,企业的发展会被蒙上阴霾。一旦进入国家政局不稳定阶段,原本成本较低的劳力,反而有可能因为受到各种思潮的鼓动,成为与企业发生摩擦的正面主力。
即便政商环境较为稳定的越南,除了“劳动力更优惠”这一点,其他方面与中国相比并不具备竞争力。例如对于劳动力素质,日本企业做出这样的评价:中国工人与东南亚国家工人相比,无论在吃苦耐劳还是遵守规矩方面,后者都还有太多东西需要向前者学习。
中国尽管经历了长达三年的“疫情管控”,但“发展经济”已经在高层达成共识,尽快消除疫情带来的影响,重启经济发展的启动键是当务之急。对于海外企业而言,中国的另一个意义在于:在获得稳定政商经营环境、健全的供应链体系、成本较低的劳动力同时,可以实现“产地直销”的目的。中国消费市场的潜力,与中国消费者日益增长的购买力,以及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是全球品牌都不可忽视的主战场。
日本媒体曾惊呼中国游客在日本的“爆买”,将其当作是日本消费市场最重要的海外力量。中国同样如此,在多数中国国民的心中,日本产品是精致、工匠精神、创造力的代名词,对日本产品具有极高的好感度。数据显示,10年前在日本就已经被开发的“仿生手洗”洗衣机,在日本本土并没有取得较好的市场效果,商品化进程非常慢。但是松下的高端“仿生手洗”洗衣机却在中国市场迎来春天,并一举带动松下洗衣机品类的飞速增长。2021年,松下洗衣机在中国全年总销量37多万件,总销售额达11亿元,且牢牢占据高端市场的份额。
正是因为这一数据,让松下反而选择更加拥抱中国。松下控股副社长、担任中国东北亚总代表的本间哲朗明确表示,“如果不扎根中国找市场,就不能制造出被消费者喜欢的产品和服务。”这种表态,已经明确松下未来在中国投资的倾向性。反观东南亚国家,短期内呈现出如中国市场一样的消费能力与潜力,是非常不现实的。
伴随着中国政府对于疫情管控政策的放开,开始将重点再次回归到“经济发展”的路上,相信多数日本企业将会再次调转船头,与中国拥抱。唯有如此,日企才能重现曾经“闪耀全球”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