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語 | 收藏本站
新闻搜索
 
本报专栏作家
 
 
 
  打印 关闭窗口
一只蝴蝶渡过了鞑靼海峡
——记田原诗歌及翻译文学讲座《从俳句到现代诗》
作者:王景贤  来源:日本华侨报  发布时间:7/26/2023 2:43:08 PM
 

东京七月,酷暑难当。但炎热没有挡住一群文学爱好者们的热爱和探究。7月23日下午,日本华文作家协会和日本翻译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一场文学盛宴——旅日诗人、翻译家田原博士(以下敬称略)主讲的文学讲座,在青山学院大学涩谷校区15号馆13会议室如期举行。

诗人田原

田原,旅日诗人、文学博士、翻译家。1965年出生于河南漯河,90年代初赴日留学,2000年以日语创作的诗歌获日本第一届“留学生文学奖”。取得文学博士学位后,曾在鲁迅先生的仙台母校、东北大学(旧仙台医专)任教7年,现任教于东京的城西国际大学人文学院。2005年他编著的日本语版《谷川俊太郎诗选集》(三卷)获得日本第47届“每日新闻艺术奖”。出版有《田原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日语诗集《岸的诞生》《石头的记忆》《田原诗集》《梦之蛇》等。2010年3月,田原以作品《石之记忆》获第60届H氏奖,H氏奖是日本现代诗人会主办的,主要奖给出色新诗人所写的现代诗,被看做诗坛的芥川奖。日本著名诗人富冈多惠子、吉冈实、黑田喜夫、入泽康夫都是因为这个奖而确立自己在诗坛上的地位。此奖建立于1950年,已有60年的历史。

田原还翻译出版有《谷川俊太郎诗选》(6册),《异邦人―辻井乔诗选》等。发表有中、短篇小说和大量的日语论文。出版有日语文论集《谷川俊太郎论》等。作品先后被翻译成英、德、西班牙、法、意等十多种语言。

 

当天与会人员留影

日本华文作家协会近年来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与诸多文学团体、教育机构进行了各种交流合作,此次特邀请诗人田原为会员和文学爱好者朋友召开了此次线下讲座,以增进学习和交流。当天日本华文协会顾问、著名知日作家李长声也不顾炎热来到现场参会,为协会活动添了一抹浓彩。北京大学文学博士、诗人林祁,筑波大学王海蓝博士、《中文导报》副主编张石、《日中商报》总编弓也直、诗人季风、施银等多位活跃在日本华文界的作家和学者也前来聆听了讲座,当天主持讲座的是日本翻译家协会会长金晓明。

翻译家协会金晓明会长

◆俳句和日本现代诗形成的历史变迁

本次讲座题为《从俳句到现代诗》。讲座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等中国诗歌文学发展史入手,谈及中国文字及诗歌在奈良和平安时代、对日本古代诗歌的形成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其后介绍了日本俳句的发生、形式、著名俳人及作品,并进一步拓展到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引进了西方现代诗歌理论并使日本现代诗得以发展的历史。

当天会场内讲座情形

田原指出,现代新体诗诞生以前,日本主要有三种诗歌形式,即“歌(和歌)、句(俳句)、诗(唐诗)”,而诗,是指中国式古诗。日本传统定型诗的“短歌”就间接起源于中国古诗,数百年后派生出了俳句和川柳。短歌和俳句的五七五句式就是从中国古诗的五言七律脱胎而来。不仅如此,日本僧人空海作为遣唐使用了两年时间将中国的诗歌理论带回日本,这些中国古代诗歌理论成了日本诗歌理论的源头。因此,在古代,中国诗歌对于日本诗歌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

而到了明治维新,日本先于中国引进了包括现代诗歌在内的西方文化,这一时期日本现代诗开始出现。首先,1882年8月出版的《新体诗抄》是日本近代出版的第一本翻译诗集,收入了矢田部良吉、外山正一、井上哲次郎三名作者的5首原创诗歌和14首外国翻译诗歌。这本“和歌调”的翻译诗集是明治维新时期脱亚入欧意识形态下,首次实现的欧洲形式的诗集,被视为日本新体诗的开始、日本现代诗歌奠基之作。该书出版前一年的9月,我国为伟大文学家鲁迅诞生。

其次,1889年森鸥外翻译的“汉诗调”诗集《於母影》和1905年上田敏翻译的诗集《海潮音》为日本新诗体起到了推波助澜之功。《海潮音》出版的1905年我国著名诗人戴望舒刚出生,而《海潮音》已翻译了欧洲浪漫派、象征派、高蹈派等大量外国诗人作品,包括莎士比亚、但丁、海涅、马拉美、雨果、波德莱尔、罗伯特·勃朗宁等等几乎囊括当时欧洲主要代表性诗人,其中法国诗人马拉美、波德莱尔对日本诗歌影响最大。

第三,上述三本诗集影响下,日本诗歌启蒙时期诗人崛起。北村透谷于1891年出版诗剧《蓬莱集》(同年文学大师胡适诞生),岛崎藤村于1897年出版了日本第一本现代诗集《若菜集》(同年浪漫诗人徐志摩诞生)。岛崎藤村被称为日本现代诗鼻祖,《若菜集》则被称为“日本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诗”。田原认为,从发生学角度而言,日本的现代诗起源和对西洋诗的接纳,应该是早于中国。他指出,这一时期的日本诗歌精英已从精通汉文的“和魂汉才”变为更要精通洋文的“和魂洋才”。

第四,明治时代诗人发表作品的重要原地《明星》杂志诞生(1900-1908,共发行100期)。该杂志是日本新诗在初期阶段的重要存在,当时的主要诗人森鸥外、与谢野晶子、石川啄木、上田敏、薄田泣堇、蒲原有明、北原白秋等都在《明星》发表了大量作品及译作,《海潮音》中的部分译作也发表在《明星》杂志。

第五,被誉为“日本现代诗之父”和日本“象征主义诗歌之父”的萩原朔太郎。他是日本现代诗口语写作的奠基人,追求诗歌的纯粹性,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之间徘徊的同时,把象征主义表现到极致。他强调诗歌语言内在的节奏性,为日本现代诗奠定了新的美学和诗学基础。萩原朔太郎19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吠月》,同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白话文新体诗。

第六,介绍了宫泽贤治(代表作《银河铁道之夜》)、安西冬卫(代表作《春》)、北川冬彦(代表作《马》《体温表》)等明治维新时期的著名诗人。其中安西冬卫和北川冬彦曾一起在大连创办了同人杂志《亚》,被称为日本诗歌的现代主义源头之一。两人提倡写作短诗与散文诗,诗作擅用无主语手法,多用比喻修辞,给读者留下巨大想象和思考空间。

诗人施银代表协会向田原老师表示感谢

田原介绍了安西冬卫的诗歌《春》,“てふてふが 一匹、韃靼海峡を渡って行った。”

翻译成中文就是,“一只蝴蝶渡过了鞑靼海峡”——田原 译

田原认为,安西冬卫的这首看似一首自由俳句的诗,是把日本的定型诗俳句进行了现代化处理。传统俳句因受5、7、5形式和14个字数以及季语的限制,很难做到这首诗的舒展性。同时,“蝴蝶”在日语原诗里的表记文字用的是古语表现(てふてふ),并将海峡的名称特意改成鞑靼海峡,使短诗平添了无限的“陌生化”效果和想象力度。

田原还介绍了大正到昭和时期的主要现代诗歌杂志和现代诗人。

1,《四季》杂志。1933年创刊,经过二战时代,持续了二十几年。中原中也、丸山薰、三好达治等著名诗人在其中发表诗歌。是大正末年到昭和初期的抒情诗杂志。

2,《荒地》杂志(1947-1948),该杂志主要成员有田村隆一、鲇川信夫、北村太郎、加岛祥造、北园克卫、黑田三郎、西胁顺三郎、木原孝一、吉本隆明、中桐雅夫、三好丰一郎等,他们中很多经历过战争,将诗歌的现代主义集结在了这本杂志,成为日本战后现代诗的主流。他们坚信通过诗人与诗人的联合可以对抗现代诗的“荒凉”,追求带有战争经验的纯诗写作。

当天会场内讲座情形

3,其次是《列岛》杂志(1952-1955,共出版12期)。该杂志主要成员有关根弘、木岛始、野间宏、长谷泉龙生等,主要对抗《荒地》派。在当时的日美安保条约背景下,这里的诗人们力求社会主义思想与前卫诗相融合,推动全国各地学校等社团诗歌运动的联合。他们一边探讨二战前无产阶级文学(诗歌)和超现实主义,同时对讽刺诗、社会题材诗、诗歌团体提出了诸多问题,《列岛》派诗人的作品带有较强的社会性和意识形态。

4,同仁杂志《櫂》(1953 年由茨木则子、川崎洋创刊)。这里的主要成员包括茨木则子、川崎洋、谷川俊太郎、吉野弘、大冈信、岸田衿子、水尾比吕志、友竹辰、中江俊夫等,被称为“感受性的祝祭”。

讲座中还介绍了明治、昭和以后的一些重要诗人及轶事。包括明治时代的岛崎藤村和土井晚翠(晚藤时代)、蒲原有明以及昭和时代的高村光太郎、北原白秋、西胁顺三郎、三好达治、北园和卫、小野十三郎、草野心平、山之口貘以及立原道造等。田原认为,日本现代诗人中,谷川俊太郎格外独领风骚。谷川俊太郎的作品由三好达治投到被称为芥川奖摇篮的重要文学杂志《文学界》后一举成名,被称为“宇宙诗人”“教科书诗人”和“国民诗人”。田原认为“诗歌作品或诗人是否伟大,在于其作品是否持久地被广泛阅读,尤其是经典名篇,持久地对一般读者产生影响,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诗人的小圈子”。他认为谷川俊太郎就是这样一位“在大众读者中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诗人”。 田原还为大家介绍了日本文学的四个重要基地,除了文艺春秋的《文学界》外,讲谈社的《群像》、新潮社的《新潮》,和集英社的《昴》。

◆有关俳句和诗歌的中日翻译

这一部分田原引用了包括松尾芭蕉、小林一茶、与谢蕪村、斯波园女、加贺千代女、正冈子规、夏目漱石、高浜虚子等近代著名俳人的俳句,也引用了多田智满子、寺山修司、高桥睦郎、高野睦夫、小川轻舟等二战前后现代俳(诗)人的作品,甚至也包括三首80后年轻俳人神野纱希的作品,他一边介绍了各位诗人作家的文学轶事,一边在现场和与会的在日华人学者、文学爱好者进行了现场翻译的思考和论证。

田原认为,在经历了中国古诗对日本诗歌的影响之后,现代诗歌早于中国从西方进入了日本,这一时期对于日本俳句的中文翻译和研究,似乎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其中这一时期的周作人和李芒对于俳句翻译,成了田原进行对比的主要对象。他指出,据资料显示,中国第一次把俳句翻译成现代汉语的很可能是周作人。无论是俳人松尾芭蕉还是小林一茶、石川啄木,他们的日语诗句基本都被周作人正确置换到了汉语中。但由于日语的暧昧性、无主语性以及注重弦外音、言外之意等特征,作者为读者留下的思考和回味空间非常大。作者常把要表达的重要语句省略在有限的十七个文字音节以外。因此他认为俳句仅停留于文字表面的翻译显然是不够的。尽管如此,他认为李芒对于俳句的翻译则流于过分华美和添加表现,他认为这难免产生对中国读者的一种误导。

田原认为,翻译任何语种的诗歌,都会遇到同样的困境。这种困境更多时候不在语言本身,而在于诗歌自身内容的不确定性。在此基础上,他还指出翻译日语诗歌时常会遇到的几个问题:

(1) 中文母语中有不少修辞和意义在日语中不是相对应的。汉字被遣唐使带回日本后,部分词义要么被扩大要么被缩小,也有部分原封不动沿袭原意。因此,两国词语中看似相同文字,但对汉语母语的人而言却常是文字陷阱。

(2)  语法上,日语的动词时态以及拟声词、拟态词形式过于丰富。

(3) 日语主语的不在场,使得其诗歌的暧昧性和不确定性变得更加强烈。

对此,田原主张,既不赞成僵化的、教条式字面翻译,也反对轻易僭越原文,进行节外生枝式地进行添加式翻译。但他不反对为了诗歌内容和诗情的协调性,有必要做一些技术上和文脉流畅上的修订。

其后,田原将俳句翻译延伸诗歌翻译。他认为常会遇到被公认的所谓“一流诗人”无法有效地置换成别的语言的情况。他举例日本诗人中原中也,指出他的诗歌虽在日本国内受到好评,但由于其文本的封闭性、缺乏普遍性、缺乏与外部广阔世界和宇宙的关联性,停留于空洞的抽象性和个人的感伤层面,因此承受不住翻译的检阅。他认为,真正优质的诗歌都是可译的,被译成其他语言后其原作良好的普遍精神和艺术气氛并不会逊色太多,因此,经不住时间和翻译检验的诗歌,田原认为称不上一流文本。

讨论环节诗人季风在提问

最后,田原在讨论环节与在场的作家及学者进行了热烈互动。现代诗歌部分,诗人季风提出,日本俳人与谢芜村在1777年就写下了日本第一首自由诗《悼北寿老仙》,这比创造了诗歌自由体的惠特曼《草叶集》(1855年)还要早近80年。可为什么日本诗歌没有像欧洲那样迅速崛起。对此田原表示,与谢芜村的第一首自由诗只有一首,之后就出现了断层,相对来说也许只是一个偶然事物,同时在其后的日俄战争、甲午战争、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等也使日本的诗歌发展遭到了挫折,其中尽管也出现了高村光太郎等诗人反省自己诗歌对于战争的美化,但公开反省的诗人并不多,因此战争对日本诗歌发展的阻碍不容小觑。而季风则联系80年代中国诗歌的突然崛起,认为诗歌的发展和接受,似乎有一个非常神秘、核心而内在的东西,似乎要有一个产生新的审美的社会契机。

讨论环节中,听众还就俳句的季语、翻译形式、对俳句本身的理解,以及翻译用词在表现上的差异等等,与田原进行了热烈活跃的互动。正如田原在讲座中指出的那样,诗歌自身内容的不确定性、日语语言的暧昧性、情绪性等等因素很容易造成翻译中遇到困境。正如一百个读者就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对于俳句、诗歌的理解和翻译用词表现,也一定会十人十色。但这本身也许正是诗歌研究者和翻译家们工作的重要性所在,也正是当天这场讲座和交流盛会的意义所在。

“一只蝴蝶渡过了鞑靼海峡”。归途,我想起了这句俳句,心中虽并不明了这首诗的真意,但想象着一只蝴蝶拍着闪亮的翅膀,在海峡上空顽强快乐地飞舞、远去。不知为什么,我的心中也体会了一种自由、挑战和勇气。也许,这就是诗歌的力量。

 

 

 

 
   
   
 
   
IT
公司简介 | 事业介绍 | 广告服务 | 印刷服务 | 订阅《日本华侨报》 | 联系我们 | 信息保密政策 | 版权与免责声明
 
 
(株)日本新華僑通信社
 
邮编:102-0083 住所:東京都千代田区麹町2-4-10三誠堂ビル3F
电话:代表 03-6261-9200 编辑部 03-6261-9401 营业部 03-6261-9400
Copyright © 2004 JNO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