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語 | 收藏本站
新闻搜索
 
本报专栏作家
 
 
 
  打印 关闭窗口
吃饭的规矩
作者:李长声  来源:日本华侨报  发布时间:8/18/2023 5:35:48 PM
 

外食,这两个汉字合成一日本词,就是我们说的下馆子。日本在战争以及战败后物质匮乏的年代发放外食券,有了它才能在外面吃喝。这种票券直到1969年才取消。相对而言,在家里做饭做菜吃,叫内食买盒饭等成品,不论在哪儿吃,都叫作中食。网上报道,某女多年不外食,便攒下一笔巨款——值此物价高腾的年头,这种事也足以成新闻。

屋内, 人, テーブル, 座る が含まれている画像自動的に生成された説明

和儿孙们外食,享一下所谓天伦之乐。我竖起一次性筷子,向左右掰开,孙女看了说:爷爷,应该这样掰。原来她上小学,在学校里吃一顿饭,被教了吃饭的规矩。例如一次性筷子,她拿起来横在胸前,两手上下掰,以免用劲儿过大,碰到旁边的人。这就是常听人夸日本人的凡事顾及旁人吧,但我想到的是日本政治思想学者丸山真男说的:学校和军队给近代日本人的精神形成和衣食住变革以最大的影响。据说,他们很爱吃的咖喱饭来自海军,酒馆里常见的肉炖土豆出自陆军。

一根笔两根筷子,可说是汉字文化圈的文明基础。中国远古也是用手抓东西吃,以致有“食指”之称,“食指动”就是要大快朵颐了。大概从战国年间到汉代普及了筷子,那么,日本是什么时候用筷子的呢?日本神话里,一个叫须佐之男命的神下凡到出云地界(岛根县),看见河里流下来筷子,便知上游有人家,寻到两个老人,说是有一条八岐大蛇,每年吃他家一个女儿,已吃了七个,只剩下最后这个了,也将被吃掉。神也不做赔本的买卖,须佐之男命说:把她嫁给我,我就出手相救。老人们应允,须佐之男命把女儿变成栉,插在头发上;这女儿就是叫栉名田比卖。又命老人酿酒,不是他要像武二郎那样喝醉,而是让八个头、八条尾巴的大蛇醉酒酣睡,他便上去斩为三截。刀刃砍崩了,从蛇尾巴里得到一把大刀,献给天照大神,这就是天皇家传国神器之一的天丛云剑。

不过,陈寿3世纪后半撰《三国志》,记倭人“食饮用笾豆,手食”。考古也未曾发现倭人有使用筷子的迹象。讲这些神话的史书《古事记》是712年编撰的,可能那时候,也就是8世纪,日本逐渐普及了筷子,不再像卑弥呼女王那样手食。似乎17世纪欧洲还手食,当时的法国作家蒙田写道:“我吃得快,经常咬舌头,咬手指。”

使用筷子,各地有各地的特色。中国不单用筷子,还用勺,朝鲜半岛偏重勺,而日本固执于筷子。他们把茶杯叫汤吞,饭碗叫茶碗(饭茶碗),通常是陶瓷的,盛汤用涂漆的木碗(叫味噌汁椀),轻并且隔热,碗里仿佛有谷崎润一郎礼赞的阴翳,端着喝,无须用勺。汉字文化圈的毛笔早已被铅笔钢笔圆珠笔取代,但筷子抵住了刀叉,大都还用着

食事をしている人達自動的に生成された説明

筷子,生之用,却也关系死。中国人祭奠死者,米饭上插一双筷子,所以吃饭时忌讳把筷子插在饭上。日本是人死火化,遗属拾遗骨,用长短不齐的筷子夹遗骨传递(现在是男女相对,二人共同夹起一块遗骨),放入骨灰罐;箸与桥谐音,帮死者渡过三途河,因而餐桌上忌讳用筷子传递食物。

日本规矩多。膳(小桌子或托盘)上摆饭食,米饭在食客左手,酱汤在右手,一位明治天皇的玄孙写书说:这是因为《古事记》中说,伊耶那岐神从黄泉国回来,洗左眼生出天皇家的老祖宗天照大神,因此以左为尊。而且事关日本对稻米的信仰,哪怕是左撇子,也不可以把汤和饭掉个儿。

这玄孙写的书叫《日本的礼仪作法》。影视上常见日本人动筷时说一声“いただきます”,放下筷子时说一声“ごちそうさま”,有的还合下掌,令我们感叹彬彬有礼。若译作我吃啦,吃饱啦,未免少了点礼貌的味道。他解释:食事是神事,烹饪、稻作以及酿酒也都是神事,所以日本人说“いただきます”,感谢大自然的恩惠,这些食物为你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说“ごちそうさま”是感谢为自己忙乎了这顿吃食的人的劳动。如果是自炊,那就是感谢种稻种菜的,打鱼制盐的,以及做碗的,运货的,供水供电的,总之,一句话谢尽天下。他没说他的四世祖用膳时说不说这两句,但这番说法只怕是明治时代立神道为国教以后才编的。

テーブルで食事をしている子供たち自動的に生成された説明

我以为与佛教有关,却也是想当然。据一位僧人兼学者调查,各宗各派的食事作法没有说这两句的。曹洞宗进食前后擎钵至额,但默不作声。日莲宗1972年修改食事作法,倒是从民间习俗采用了这两句,以便僧俗共励信行。民间又是何时有了这种习俗呢?是昭和时代(1926-1989)。昭和初期小学校里感谢天皇以及父母,说我吃啦。战败后去掉了感谢之辞,只剩下我吃啦、吃饱啦。这些人长大,为人父母,使这个习惯普遍化,吃饭时随口一说。

不过,日本传统的饮食及规矩确实多出自禅寺。例如茶道,就是由禅寺的茶礼演变而来。日本向隋唐学的主要是建国的大事,生活文化上影响甚深是宋代,僧侣们厥功至伟。例如创立日本曹洞宗的道元,说:“食事的作法,先人不记,先德不教,僧人的食法宛如禽兽”,于是写《典座教训》给做饭的人立规矩,又写《赴粥饭法》,是吃饭的规矩,与其他四篇合为《永平清规》。所据基本是北宋长芦宗赜撰《禅苑清规》。禅林最先立规矩的是唐代禅师百丈怀海,制定了《百丈清规》。当时佛教发源地印度,和尚多以乞食为生,而《百丈清规》规定:僧众应饮食随宜,务于勤俭,“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屋内, 人, コンピュータ, テーブル が含まれている画像自動的に生成された説明

禅院里最像是日日劳作的是伙夫,“典座”就是伙夫头。1223年道元和师父明全上南宋取经,抵达宁波,办理入境手续,迟迟不得上岸。阿育王山的典座,六十一岁,上船买“和椹”。买了就要往回赶,道元说:“今日不期相会,且在舶里说话,岂非好结缘乎?”典座说:那可不行,况且我也没请假。道元说你这么大岁数了,“何不坐禅辩道,看古人话头,烦充典座,只管作务,有甚好事”。典座大笑。太阳偏西,匆匆回去了,路遥三十四、五里。两个月后道元挂锡天童山,这位典座特意来看望,并教他何为文字辩道。道元感谢典座之大恩,但日后道元不再费心于话头,只管打坐。

道元似乎与典座有缘,又写道:在天童山修行时,一日午饭后在廊下遇见典座晒海苔。只见他“手携竹杖,头无片笠。天日热,地砖热,汗流徘徊,励力晒苔”。道元上前问:典座法寿?答曰:六十八岁。又问怎么不使唤人,典座说“他不是吾”。天这么热,何必呢?典座说“更待何时”。

道元订下的规矩很详细,例如:切忌太急食讫,拱手视众;不得抓头,令风屑堕于碗碟;如欲喷嚏,当掩鼻;如欲挑牙,须当掩口;不得含食言语。这些规矩似乎今天也应该遵守。围一桌共餐,应该比分餐更讲究礼仪。因为分餐是各扫门前雪,共餐时一举箸,一投勺,要关照他人瓦上霜。似乎中国人认为出家人才应该守清规戒律,却又欢呼鲁智深那样破戒违规。日本从中国拿来文化,基本的流向是从上层贵族、寺庙普及于民间,渐成传统,以至于今

筷子,这个叫法古已有之,但我们常以为箸是古称,看见日本还用着,情不自禁觉得雅。若翻译成现代中国话,那就是筷子。

 
   
   
 
   
IT
公司简介 | 事业介绍 | 广告服务 | 印刷服务 | 订阅《日本华侨报》 | 联系我们 | 信息保密政策 | 版权与免责声明
 
 
(株)日本新華僑通信社
 
邮编:102-0083 住所:東京都千代田区麹町2-4-10三誠堂ビル3F
电话:代表 03-6261-9200 编辑部 03-6261-9401 营业部 03-6261-9400
Copyright © 2004 JNO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