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即“社会性交往”,首次出现于明治时期的启蒙刊物《明六杂志》的《人生三宝说》。《人生三宝说》的作者是曾留学荷兰莱顿大学、为“西学东渐”作出划时代贡献的西周。西周所谓的“社交”主要指上流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为当时“社交俱乐部”是上流社会人士的聚集地。在那里,人们往往通过跳舞接触、认识、交流。
“社交舞”(社交ダンス,中国称“交谊舞”)就是因此而开始流行的。进入昭和时代后,著名作家谷崎润一郎、村松梢风、国枝史郎、德田秋声、横光利一,均对“社交舞”多有关照。在他们笔下,社交舞女的生活状态,形形色色,脍炙人口。“社交”二字在各种新闻报道乃至广告中也频频亮相,成为都市、摩登、文明、上流的代名词。
但是,战后初期,“社交”却隐入尘埃,成为“下流”的隐语。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时“社交”——“社会性交往”,似可以省略“社会”二字,直接写成“性交往”。战后初期,驻日盟军总司令部(GHQ)下令废除了公娼制。但是,任何法令都不可能遏止人对金钱的追求。为了规避禁令,大量相关店铺改头换面成了“特殊饮食店”或西洋式“茶馆”(喫茶店)。在那里喝茶叫“社交喝茶”(社交喫茶)。那里的女服务员都统称“社交系”。当地的同业协会也自称“社交饮食协会”(社交料飲組合),并且发行了《社交时报》《社交专科》等行业杂志,以致于提到“社交”,人们会联想到有色情内涵的“水商売”,令名副其实做正经生意的“喫茶店”为了与之割席,不得不特别标明“纯喝茶”。
和所谓“社交”同样有情色内涵的“援助交际”即“援交”,是在1990年代开始成为流行语的。根据作家圆田浩二2001年出版的《谁向谁卖什么——援助交际中看到的性·爱·交流》一书中的记述,1994年9月20日《朝日新闻》是最先刊登“援助交际”一词的全国性报纸。1996年10月,《朝日新闻》进行了以东京都初中和高中女生为对象的问卷调查,并在当月12日公布了结果。结果显示,有过“援交”的高中女生占接受调查者的3%。同年,“援助交际”即“援交”在新流行语评选中进入了前10位。
实际上,1990年代开始流行的“援助交际”,在1950年代就已经出现。向井启雄在1955年出版的《特殊女性》一书中指出,战后由于男少女多和生活艰难,带着孩子,生活穷困的战没者遗孀很难再嫁。一些有生意头脑的人从中看到了商机,开始推行“援助交际”。各种小报的广告栏,开始充斥为“援助交际”牵线的广告。战殁者遗孀在孩子上课期间,为每月约3000日元的收入,和男人们进行“援助交际”,即所谓“援助交际”,实际上是让为男人当“打工的小妾”和“按月结算的情人”。根据宫台真司的研究,进行“援助交际”的双方,甚或签有“情人交换志”、“夫妻交换志”等长期性交易契约,有些商人还为此建立“情人银行”。“援交俱乐部”,实际上就是当年“情人银行”的变异。
1996年12月13日,著名时评人筑紫哲也在TBS电视台在“多事争论”栏目中,以“援助交际的国家”为题评论道:“官僚与‘行业’通过‘特别关照’和‘黄金计划’沆瀣一气。这种状况用‘援助交际’指称,岂不更为贴切?”按照这种观点。中国政府现正大力整治的医药行业的贪腐,是否也可以认为是整治“援助交际”?(作者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日本研究中心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