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因东京电力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污水排海事件,中日之间的关系出现明显恶化,不少人因此对两国的未来感到一丝悲观。但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当前中日之间横亘着巨大的“冰峰”,但冰峰之下却依然暗流涌动,中日的“下半场”交往或许会因为这些暖流逐渐回复平稳。
先来看正在北京举办的服贸会。据日媒报道,参展本次中国服贸会的日本企业,并没有受到近期的中日关系影响,展位前依然吸引了非常多的中国民众驻足参观。有中国女性参观者表示,“希望轻松购买日本的化妆品”,对日本企业推出的电商类APP非常感兴趣,期望可以更加便捷地购买到日本本土生产的化妆品和日用品。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小野寺修表示,对于参展的日本企业来说,服贸会是他们向中国消费者介绍商品与服务,增进彼此间相互了解的珍贵机会。通过服贸会了解时下的中国市场,与中方合作伙伴建立联系。可见,日本企业并没有因为排海的影响,就放弃中国这片巨大的市场,而是希望进一步加深合作,从而实现进军中国的目的。
与此同时,由日中经济协会等日本经济团体负责人组成的贸易代表团,也宣布计划将于2024年1月访问北京,努力促成中日双方在经济领域的合作。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我们热切期盼的访华。对日本而言,中国是重要的国家。我们希望通过交换意见,找到合作的可能性。”
可以看到,无论从服贸会现场反馈还是从日中经济协会的表态,“经济合作”必将成为中日下半场的“关键词”。不可否认的是,尽管中日之间摩擦不断,但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且同为东亚两大强国,中日之间的“经济互补”特点是非常明显的。
中日两国的经济市场,都有各自非常鲜明的特点:日本拥有众多全球知名企业,具备较为完善的技术和高品质的产品,但受限于国土面积,就必须选择“走出去”,在更广阔的市场实现销售增长、生产增长。而中国则拥有世界上消费能力最大的市场,并具备全球最完善的工业体系,且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为便宜,在满足消费市场需求的同时,还可以提升日本企业在海外投资建厂的积极性。近年来,日本知名代表性企业松下在中国不断扩大建厂力度,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所以,中日两国通过经济合作交往,可以实现彼此资源的最优配置,不仅提升两国的经济效益,还能通过共同研发和技术合作推动创新,在新兴产业领域保持竞争优势。例如就在9月4日,中国阿尔特汽车与日本半导体商社RYOSAN9共同宣布,将会成立合资企业,在EV和半导体电子领域展开合作。唯有如此,中日之间才能实现优势互补,经济共同增长,而不是进一步激化对抗。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经济”当然不是全部,但它却是权重最高的两个字。中日两国之间加强经济合作,势必会提升两国之间频繁的交往,在合作中达成共识,从而促进外交关系的改善,缓解潜在的政治紧张局势,建立更多的互信和合作基础。因排海事件引发的争议,短期内也许很难出现逆转性的改变。但是,倘若诸如服贸会、日本贸易团访华、持续加大中国投资的松下、中日企业合作能够多一点,经济合作进一步深入,双方真正实现互惠互利,那么中日之间的“下半场”,矛盾与冲突必然会逐渐降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