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23年9月14日凌晨5时30分,包括“两蒋日记”在内的一批史料共59箱,从美国运抵台湾桃园机场,经台湾“国史馆”人员点收后,中午时分抵达“国史馆”。(据台湾《中国时报》9月15日报道)
59箱!是文物,是档案,是史料,独一无二。
其中包括蒋介石1917-1972年的日记正本,蒋经国1937-1979年的日记正本,还有日记影印本、家书、手稿、函电、随员日记、亲批文件、外事电文与微缩胶卷等。
1988年蒋经国去世,“两蒋日记”交由其幼子蒋孝勇保管。1996年蒋孝勇去世,日记转由遗孀蒋方智怡保管。2004年8月,蒋方智怡代表蒋家与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签署暂时保存契约,托付保管50年。“两蒋日记”自2005年正式由胡佛研究所保存以来,迄今已有18年。
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是美国著名的公共政策智囊机构,由美国第三十一任总统赫伯特·胡佛于1919年创建,藏有大批涉及近代中国重要人物的历史档案,比如还有宋子文的大量档案资料。
在接管“两蒋日记”等文物后,胡佛研究所进行了修复、复制、整理,并陆续开放史料供外界研究。这些手写日记,当然是研究中国现代史、冷战史乃至全球历史的宝贵资料。
蒋方智怡彼时之所以将“两蒋日记”交给胡佛研究所保管,最主要的考虑是当时台湾政权更迭,对日记留在台湾有疑虑、不放心。蒋方智怡曾表示,“两蒋日记”与中国历史息息相关,蒋家不希望私自拥有,而希望把这些文件交由国际认同的专家,以公正、公开的方式收藏、研究。
“国史馆”称,接管这批文物后,将依法公告目录列表,规划今年10月底出版第一批蒋介石日记(1948-1954年),预计年底出版蒋经国日记(1970-1979年),并陆续将文物数字化。
B
从2013年起,围绕包括“两蒋日记”在内的“两蒋”文物所有权之争,引发多方诉讼,历经10年。
起因是:蒋方智怡与蒋家另外6名成员曾签署协议,把相关权益移交台湾“国史馆”——也就是民间所言的“充公”了。2010年台湾“中研院”近代史所等计划出版“两蒋日记”。
这引发蒋经国长孙女蒋友梅的不满。蒋友梅等人主张,“两蒋日记”等文物包含他们未担任“总统”时的物品,因此应保存在家族内。蒋友梅一度控告蒋方智怡,虽然最后撤销,但蒋家内部对文物保管没有达成共识;在上海的蒋介石前妻陈洁如的后人,也主张所有权。
围绕“两蒋日记”等文物所有权的“内斗”,就此展开。
2013年9月,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为避免被日记相关人控诉,向美国法院提出“确认所有权”的民事诉讼,将所有可能主张日记所有权的人都列为被告。“外斗”也由此拉开序幕。
马英九曾表示:从历史文化角度看,“两蒋日记”应该是台湾的公有财产;希望蒋家后人能“和衷共济”,尽量达成共识;让日记能运回台湾,出版发行。
胡佛研究所通过司法认定日记所有权的做法是对的。台湾“国史馆”也表示,由于这批文物涵盖两蒋非“总统”任职期间,所有权争议有待厘清。有分歧,法庭见,司法解决是终级捷径。
2015年,台湾“国史馆”主张台湾法院更适合审理此案,美国法院即裁定暂停美国诉讼,将诉讼移回台湾。
“国史馆”对蒋方智怡、俞蒋孝章(蒋经国女儿)等16人进行控告,后又与蒋方智怡等人调解,最后剩下蒋友梅、蒋孝严、蒋万安等7人成为官司相关人。
历经2020年台北地方法院判决及2022年台“高等法院”判决,最终确定:两蒋任内文物与机关档案资料以及蒋方智怡捐赠的微缩胶卷等235项,属台当局财产,由“国史馆”管理;非任期文物232项,由蒋家家属共同所有。
“任期内”与“非任期”做区分,合法合理合情。蒋家后人也与台湾“国史馆”达成了和解。
讼案再由美加州法院赓续审理,于2023年7月11日最终判决,所有寄存在斯坦福大学的两蒋文物全部归台,大学须60天内(即9月11日)将文物交还台湾。
在判决出炉后,蒋家后人、现任台北市长蒋万安表示,一直以来希望相关文物尽快回来,供各界研究。
9月11日,文物如期离开斯坦福大学,13日离开旧金山机场,跨越太平洋,14日清晨顺利抵达台湾。
C
在胡佛研究所,“两蒋日记”尤其是蒋介石日记,可以说是最受欢迎、最多人查阅的档案。
蒋介石坚持不间断地记日记,记载持续50多年,少则几百字,多则几千字,成了中国历史上现存最完整、资料量最大的领导人日记之一。保存很好,没有失散,这是最重要的;然后就是使用也很好,2006年蒋介石日记对外开放,受到全球学术圈的关注,前来抄录者无数。
胡佛研究所档案馆的查阅规定十分严格,查阅时只能手抄,不得影印、拍摄、扫描,手机等一切电子用具都不能带入,抄录用纸也必须使用由馆内统一提供的印有“胡佛研究所”的用笺。
一页页抄录用笺,一次次再现老蒋形象。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蒋介石是个极富争议的人物。捧他的人把他美化为千古完人,光同日月;骂他的人把他丑化为民族败类、千古罪人……要深入研究蒋介石,就不能不查阅研究他的“私人日记”。
著名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专家、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杨天石教授,被誉为“国内研究蒋介石日记第一人”,著有多卷本《找寻真实的蒋介石》,其中的《蒋介石日记解读》2008年甫一出版就引起轰动,成为研究的顶尖之作。当年我阅读过该书,十分佩服杨天石教授做学问的认真用心。
他去胡佛研究所,细心抄写、研读蒋介石日记,从中不断探寻那些不为局外人所知的吏治内幕,挖掘蒋介石隐密的内心世界;他参照大量相关文献,再加多年用心访求,求真务实地找寻“真实的蒋介石”。
从日记内容上,杨天石总结蒋介石的性格优缺点:第一,这个人的优点是坚毅有恒,日记能够记57年,基本上不间断,这本身就说明了他很坚毅,有恒心;第二就是善于反省,日记就像是每天的反省记录。而他的缺点,第一是好色,第二是暴躁,第三是多疑,第四是孤僻,第五是自恋……
四川大学历史学教授陈廷湘,在2009年初夏到胡佛研究所抄写《蒋介石日记》,历时22天,他称此为“平生第一抄”。他明天都是从八点半开门之际开始抄录,到下午五点闭馆才停止;为节省时间,通常午餐就吃带去的三明治。
他主要抄录了自1927年至1940年有关重大事件的日记,包括四一二事变、七一五事变、中苏断交事件、下关惨案、济南事件、中东路事件、九一八事变、中苏复交、华北事变、西安事变、国共重新合作、七七事变等。
“其日记内容多表现为他对国事忧心忡忡,殊难见有欢悦之语……在实际抄录中,因受到一些历史秘密引诱,对一些不在预想范围的事件中蒋的说法也加抄录。”陈廷湘教授在回忆文章中说到,“他的日记似乎有意无意间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父母的孝子,孙中山理想的忠实践履者,基督的信徒,儒家文化的代表与传人,忧国忧民的领袖,日日操劳国事的英主,时时准备贡献于国难祭坛的牺牲,舍我其谁的华夏天柱……”
曾任台湾“行政院长”的郝柏村,亲历抗日战争与国共内战,当过蒋介石6年的侍卫长,败退台湾时从成都随蒋同日飞离大陆。2011年,《郝柏村解读蒋公日记:1945-1949》一书在台湾出版,他结合蒋介石日记,反思蒋的领导风格是“大小事都管”,直陈“大军会战,不能越级指挥”:蒋动辄下发详细指令给前敌指挥官,经常使得他的高级将领很难再对下属下达战略战术命令,致使国军在东北精锐主力覆没……
台湾“中研院”近代史所退休副研究员张淑雅,也曾赴美手抄了一个月蒋介石日记。她说她看到了一个可怜、悲惨、充满挫折、事事不如意的老人,写日记是在发泄情绪、整理想法,“外界传言日记都在骂人,我看到他把自己也骂得很厉害”。针对不少人认为蒋日记是刻意写给别人看的,她说,一个人写50多年日记给别人看,“实在不可能”。
日本防卫研究所战史研究中心战史研究室岩谷将博士,在2009年也去抄过日记,用繁体中文竖排抄录,字写得毕恭毕敬,像书法作品。
10年后的2019年9月,岩谷将作为日本北海道大学教授,“应中国一个近代史研究机构之邀去北京做学术研讨”,中国国家安全部门在他居住的宾馆内当场查获其搜集的涉秘资料,依法对他实施审查,并进行了教育训诫,同年11月岩谷将通过保释回到日本。
……
有人曾说过,“蒋介石既想做中国的领袖,又希望成为一个圣人。”这其实是一对矛盾的目标,纠结在其中,实在为难了老蒋。“内圣外王”,哪有那么容易?蒋介石信仰基督教,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有一点,但毕竟比较次要;他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思想中儒家文化精神更为突出,这个是“本”。
他写日记,态度非常严肃,用毛笔书写,笔迹十分工整(有说是先写好,后抄上),这也是深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的鲜明体现。
我曾说过:写字工工整整、规规矩矩的人,一定赢不了写字龙飞凤舞、纵任奔逸者。历史早已给出了证明。
D
相比于老蒋,对小蒋的日记关注度似乎小一些。
胡佛研究所在2019年岁末才宣布开放蒋经国日记。蒋经国生前曾亲自公布过一小部分日记,比如1975年蒋介石去世后,蒋经国公布了《守父灵一月记》,即为蒋介石治丧一个月间的日记,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蒋介石的形象和呈现他们的父子关系。
蒋经国是从1937年自苏联回国后,才开始写日记的。没有写日记习惯的人,为何突然开始记日记了?其实最初是蒋介石提出的要求,而且还要把日记交给蒋介石审读。
蒋经国日记内容横跨43年,比较遗憾的是,他在1979年12月就停止写日记了,后面还有很多大事发生,如果记了日记,会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这些日记涵盖了蒋经国诸多重要经历:1939年6月开始在赣南担任了6年行政专员;1945年抗战结束前后参与国民政府与苏联之间的交涉谈判,战后协助接收东北;1949年国民党政权退踞台湾后,在“行政院长”与台湾地区领导人任内,他面临各项内外艰巨挑战……日记也透露了他满溢的思乡之情,1949年后写下“亦是每逢年节思还乡”等字句。
蒋经国一生参与很多机密工作,包括重大军事、情治、防务、外事决策等,日记的公开,有助于了解事件背后不为人知的秘辛。
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台当局与美国“断交”的章节,日记透露了当时蒋经国痛苦的心情:“身负重责只好理性处理,先安人心。”1971年,台湾被驱逐出联合国前数周,蒋经国在日记中直言国际政治快速变化、台湾国际地位处境困难。
在蒋介石晚年,蒋经国实际上已经全面掌控台湾政局。两蒋有个共同特点:都非常不喜欢美国干政,对美国指点台湾与两岸事务,都很不爽。
蒋经国面对台湾不断出现的异议人士,即便不喜欢,仍采取容忍态度;在民进党创党时刻,他的优先考量,是人民与台湾安定;为了要改革,他曾数夜不能安眠……
胡佛研究所研究员郭岱君曾说,看完蒋经国的日记,感觉就是一个“苦”字,蒋经国晚年在日记中自称,“我就是一个苦命的人,一生就是一个苦字”。从日记中看到蒋经国与蒋介石的个性完全不同,他是个多愁善感之人,不但身体带来痛苦,也常为家事烦心。
蒋经国早期在苏联的经验,对他影响甚深,促使他深入基层、体恤百姓,喜欢与群众打成一片。而1977年中坜事件、1979年美丽岛事件、1984年江南案、1985年台北十信案等,都对他有很大冲击,因而促成其加速改革进程。
历史已经清晰地说明,蒋经国是台湾政治制度的变革者。中国国民党这个“百年老店”,从革命党,变为执政党,再变为竞选党,又两度成为在野党,制度环境的改变离不开蒋经国。
台湾“国史馆”我曾独自去参观过,当时“我们的总统”6个人站成一排、与实际身高相等的现场放大照片,留给我深刻印象,其中除了两蒋,当然也包括民进党的陈水扁。
E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死了”;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也以“总统”身份在台北去世。两蒋陵寝,分别位于台北桃园的“慈湖”和“头寮”,因为生前想着要归葬大陆,所以灵柩都是暂厝,都不能“入土为安”。
民进党仇恨老蒋,上台后一直在搞“去蒋化”。“总统府”前的“介寿路”更名为“凯达格兰大道”,“中正纪念堂”正门牌楼上“大中至正”四字改为“自由广场”……原来在台湾遍地都是的蒋介石雕像,大多被拆除,不少拆了后集中到慈湖。就这样,“个人崇拜”变成了“被人仇恨”。
因为历史上的“二·二八事件”,每逢2月28日,“去蒋化”就会掀起议题、化为行动。2018年2月28日,“独派”支持者闯入桃园慈湖蒋介石陵寝,给蒋的棺柩泼了红漆,陵寝不得不宣布关闭。这一年3月我和一批大陆的文化人去台湾进行文化之旅,原计划要去桃园两蒋陵寝看一看,没想到计划不如变化快,最后只是到桃园大溪老街逛了逛。
这些日子,距离2024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只有3个多月时间了,选战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很显然,岛内“下架民进党”的呼声是强烈的。
我不知道,“两蒋日记”从美国回到台湾后,大陆研究者是更方便看到还是更不方便看到。有形的距离近了,无形的距离可能远了。然而,两岸文化教育的交流互融是必须和必需的,不能中断。
9月15日,第六届海峡两岸青年发展论坛在浙江杭州举办。率团参加论坛的中国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文化,有一个非常统一的概念,就是“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国家不可乱”。
现在要关心的是,“两蒋日记”何时能在海峡两岸全部出版,可以让更多的人方便查阅?希望民进党的大佬们能够尊重一下历史文化,“文明不可断”,别动不动毁掉历史遗迹遗存。
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其历史无论如何不堪,都应该保留和研究,“以史为鉴”无论如何都是极重要的。
台湾“国史馆”里“我们的总统”6个人的现场放大照片。徐迅雷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