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語 | 收藏本站
新闻搜索
 
侨报时事评论
 
 
 
  打印 关闭窗口
【时事评论】从“两个感受”看中日亲身互观互访的重要性
作者:蒋丰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总编辑  发布时间:9/27/2023 10:18:59 AM
 

暑意褪去的9月末,也是海内外共享国庆之乐的黄金时节。正在杭州火热进行的亚运会,给海外各地盛大呈现的国庆活动平添了更多不一样的中国元素和喜庆气氛。同时,今年也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5周年,中国驻日使领馆的国庆招待会在尽显中国篇章的同时,将分享和思考中日关系作为十分鲜明的内容之一。换个角度讲,如此丰富而立体的招待会,给人更多观察视角与层次。

近日,笔者应邀参加中国驻名古屋总领馆国庆74周年招待会,在摆满亚运会吉祥物的现场,尽情体会一种“双喜”和“同乐”,仿佛听到杭州和名古屋两个城市奏出的一首“同时进行曲”。现场,杨娴总领事身着的一袭蓝底碎花旗袍一下子“点燃”了“国风”,让整个招待会“靓”了起来。在这样的中式优雅中,杨娴总领事走上讲台,在与大家分享“中国故事”的同时,重点讲述了“两个感受”,打动和带动了全场。她结合自身就任总领事一年以来的实际工作,谈到一是在走访领区各地过程中,真切感受到日本民间对中日友好的追求,二是领区内各代表团到中国参访后纷纷谈及自身体会和收获,真切感受到一个与日媒报道不同的真实中国。

在笔者看来,这“两个感受”,有着互为必需的双向性逻辑,也正是当前处于挑战和考验的中日关系,或者说中日交流存在的薄弱环节。牢牢把握好这种互动、互访、互知,在交往中真正坚持“百闻不如一见”,方能有更加真实、真切、真情的理解,才能为中日关系和两国友好感情厘清迷雾,拓宽道路。

只有加强人员互动往来,才能收获客观、真实、立体的交流观。中日互为近邻,各领域交流跨越千年,虽然有着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和历史优势,但双方民众彼此认知不足,在不少方面对近在咫尺的邻居的了解隔着一层纱,这仍然是中日关系长远发展中的“短板”和现实遗憾,更是影响国民感情走向的重要因素。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认识和了解的“失真”。就像杨娴总领事所说,不仅是外交,包罗万象的草根交流同样应当深入对方社会特别是民间基层,才能秉持“求真”精神和态度看待对方,看待中日关系。在尊重事实和看清真实面前,再多的干扰、误导都不会成为破坏中日交流合作的“黑手”。

只有加强人员互动往来,才能真切感受双方发展友好的重要和迫切。当前,在各种因素的干扰下,不少人对中日坚持发展友好产生着这样那样的质疑。换句话说,友好到底是不是中日之间的“刚需”?近年来,中日关系虽然经受着新考验,但留下更多暖人心、攒能量的交流佳话,也继续舒展着在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里的合作篇章。友好,不仅是互为近邻的相处之道,也是共拓发展之路的根本基础和必要之举。双方之间一个留学生的成长,一个企业的“走出去”,一段文化的共享和升华,都是最真实的载体。只有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当面聊一聊,实地看一看,才能真正挖掘和发现这种对友好的重视和渴望,实打实地夯实两国交流往来的“根基”。

只有加强人员互动往来,才能更好理解良性的中日关系在国际上的“格”。中日分别是全球第二、三大经济体,源远流长的多层次往来交流塑造了国际交流史的众多典范。这种代表性和成就感不应只存在于历史,更有看得见的巨大未来性。一是紧密的文化互通互鉴提供了扎实的基础,二是全球化加速进程里中日经贸合作拥有在高质量发展领域“强钩韧链”的新潜能,三是健康稳定的中日关系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能够发挥更加积极的重要作用。中日只有加强互动,走进对方,才能不仅看到真实对方,更能跳出隔阂和模糊,以更大的视角看待在国际关系中的中日交流,认识中日关系的良性发展对于国际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一个国家和民族,需要认真回首和深刻总结走过的路,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看清未来。对于像中日这样历经风雨、走过半个世纪的双边关系而言,也同样需要在重温中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索。持续增进人的互动交往,走好这条看似简单又不易的道路,是中日友好交流拨云见日、重拾更多活力的“王道”。

 
   
   
 
   
IT
公司简介 | 事业介绍 | 广告服务 | 印刷服务 | 订阅《日本华侨报》 | 联系我们 | 信息保密政策 | 版权与免责声明
 
 
(株)日本新華僑通信社
 
邮编:102-0083 住所:東京都千代田区麹町2-4-10三誠堂ビル3F
电话:代表 03-6261-9200 编辑部 03-6261-9401 营业部 03-6261-9400
Copyright © 2004 JNO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