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語 | 收藏本站
新闻搜索
 
本报专栏作家
 
 
 
  打印 关闭窗口
中日合作的新机遇,谁都躲不过的影响
作者:高连兴  来源:日本华侨报  发布时间:11/16/2023 6:54:41 PM
 

11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日本经济蓝皮书:日本经济与中日经贸关系研究报告(2023)》。其中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以氢能等领域为突破口,积极推进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

为何特别提及氢能?这就要从中国当前的“双碳目标”说起。

2020年9月22日,中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提出“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目标,向世界作出郑重承诺:到203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即“碳达峰”;到2060年,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温室气体排放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碳中和”。

“双碳目标”的实现,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颇具挑战性的课题。例如日本,从1973年提出相关目标,经历了40年的不断探索,直到2013年历经40年的时光,才终于实现碳达峰。

尤其是对于中国这种集资源、科研、生产于一体的“超级工业大国”。一方面,中国需要通过本土企业的不断思维创新、生产创新、产品创新,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另一方面,中国也需要借鉴全球更先进的能源技术,而在这个方面,日本成功的经验恰恰是可以进行深度合作的。

日本国土面积、资源储备相对中国有限,但曾经工业生产规模傲视全球,所以日本的碳达峰与碳中和难度事实上是高于中国的。因此,日本对于低碳技术的创新更加具有突破性。尤其是在氢能源技术的应用上,绝对是世界领先级的。

例如,在氢能源运输方面:日本已经采用了高压管道和液态氢运输两种方式,分别用于城市氢能源供应和远距离运输方面,大大降低了对于煤炭的需求;

再如,日本正在大规模推行氢燃料电池技术,并建立了一系列的氢燃料电池车辆充电站和氢燃料电池发电站,并积极在航空、船舶、机械领域进行推广,同样实现了低碳发展的目标;

在碳排放更严重的工业生产领域,日本则推进氢还原炼铁等技术的升级改造,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大型氢锅炉的研发,同样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相对于日本,中国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让“双碳战略”更加多元化,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但其中“氢能”发展也是重点。目前,中国已经有包括北京、重庆、南京、郑州在内的超过50个城市,在氢能领域做出了产业规划,明确未来氢产业发展目标,并通过补贴、奖励等方式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日本在这方面的技术优势,就可以与中国形成深度合作。

日本比中国的“碳达峰”和“碳中和”起步更早,因此有了更完善的产业结构调整经验,同样可以给中国带来非常有意义的借鉴,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

所以,尽管当下中日在不少问题上都存在一定摩擦,但在具体领域,两国都有非常深入合作的机会。这也是为什么,本次《蓝皮书》会将“双碳”与“氢能”放到重点的原因。中日在低碳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展开合作,日本通过氢能源项目合作实现技术输出、产品输出,实现中日经贸收入的增加;中国则借助日本的技术提升氢能源发展,加快“双碳战略”的步伐,按时乃至提前完成对世界的承诺。这种合作,才有利于构建更加可持续的国际合作模式,从而使中日两国双受益。(作者系本报特约评论员)

 
   
   
 
   
IT
公司简介 | 事业介绍 | 广告服务 | 印刷服务 | 订阅《日本华侨报》 | 联系我们 | 信息保密政策 | 版权与免责声明
 
 
(株)日本新華僑通信社
 
邮编:102-0083 住所:東京都千代田区麹町2-4-10三誠堂ビル3F
电话:代表 03-6261-9200 编辑部 03-6261-9401 营业部 03-6261-9400
Copyright © 2004 JNO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