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疾驰而过的轰隆声,曾是工业时代令人期待不已的兴奋。贯穿大地的铁路,纵横交织起来的是经济产业的繁荣和地方城市的活跃。对于从高速经济成长一路走来的日本,列车,或者说铁道,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着重扮演了“大动脉”功能角色,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不再仅仅是物流的载体,也被这个国家较好地纳入了文化行列。当走进日本的铁道博物馆,或者是把玩各式各样的列车手办和文创时,也会有种超乎交通概念以外的触动。铁道,已被视为日本国家城市发展历史的一面镜子。
令人关注的是,在包括中国在内周边国家的高铁、快轨日益密集、争相提速的当下,日本的铁道正在行驶出一种莫名的寂寞。2023年是日本铁路正式开通的第151个年头,面向又一个50年,日本的专家和学者更多讨论的却是如何“留住铁道”。近日,日本NHK推出一刊特辑,聚焦铁路兴衰和去留,让很多“铁道粉”和习惯于依赖铁道出行的日本民众直呼“戳中了痛点”。节目中,像福井县这样的地方城市,一边是北陆新干线“金泽-敦贺”段即将开通的喜悦,另一边则是早已融入社会和民众生活中的列车被迫减班的现实。用一些当地人的说法,和后者的残酷性相比,前者真的只能算是“小确幸”。
铁道这样的衰势,不是福井的特例,早已上升至日本的学术争论和国家建设的风口。千叶大学的团队研究指出,到2050年,日本铁路线中的35%将被废止而退出历史舞台。曾是经济增长的见证者和功臣,如今还承载着无数日本人情怀的铁路,之所以渐行渐“远”,折射出的是背后的3个深层次因素。
人口锐减是日本铁道甩不掉的时代寂寞。老龄化、少子化是日本人口持续下降的两个“元凶”。抵不住的人口衰势,直接造成了铁路维护和列车运营走向困难化。一方面,特别是中小城市的乘客数量以看得见的速度减少,“无人车站”的荒凉既演绎出日本社会文化的“孤独美”,又是只有日本人才能亲身体会到的现实无奈。没有人就等于没有钱,没有钱就会掉入难以解脱的赤字。另一方面,劳动力严重不足的问题,也正在侵蚀至列车驾驶员行业。工作环境的压力,鲜有优势的收入,较长的人才培训周期,都使“列车驾驶员荒”开始成为全国性的课题。
地方城市发展瓶颈是日本铁道难以克服的不良循环。曾几何时,日本的地方城市也遵循“要致富,先修路”的规律。现如今,在不断加剧的“过疏化”进程中,则变成了“要保富,先保路”,这是日本地方城市里铁路的生动写照。根据预测,到2040年,日本全国自治体中将有5成面临消失的危机。城将不存,路岂有留存的必要?反过来讲,日益难以维系的铁路逐渐淡出城市的视野,又成为中小城市萧条化的催化剂之一。NHK节目中的福井县铁路现状只是一个缩影,除运输功效较为特殊的新干线外,一般性的地方铁路和千方百计重拾活力的地方城市,成为两个相互难以成全的因素。城市越落寞,人迹越难至,铁路生存越艰难;铁路越走“下坡路”,人的联动就越少,城市势必走向进一步的落寞。
赤字是日本铁道“续命”的一座大山。临近新年,不禁又使人想起去年新年伊始JR西日本公司社长长谷川一明接受NHK采访时的新闻,他曾直言,“输送密度”(即1公里铁路线日均输送旅客数量)不足2000人的铁路,想实现扭亏为盈是“无解”的,并强调要构建新时代的地方交通。日本全国“输送密度”不足2000人的铁路路线占比在2020年已经达到惊人的57%。纵观日本铁路生存现状,可谓是一片“红”,不是红火的“红”,而是赤字的“红线”。但是,铁路废止又往往遭遇沿线城市的强烈反对,国家和地方、铁路公司和使用者都为钱所困。总体看,导入新技术、铁路旅游化、提质增速是日本地方铁路推动转型的三个主要手段,但长远看是否奏效还是个问号。
日本的铁路,也曾是这个国家一道别有味道的“风景线”。陷入生存危机的铁路,能否翻身,续写过往的辉煌和特色,也越来越成为日本后现代化发展的一道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