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語 | 收藏本站
新闻搜索
 
本报专栏作家
 
 
 
  打印 关闭窗口
我的十年《Conaprole,La
Historia (科拿的历史)1936-2016》
作者:田文静  来源:日本华侨报  发布时间:11/28/2023 4:49:31 PM
 

经常有人会好奇:“是什么促使你在科拿服务近10年?”这本出版于科拿80岁生日之际的书,为您揭晓答案。

本书从科拿的诞生、保障国内供应、走向国际三部分展开,通过史料、与对关键人物的采访梳理了科拿走过的历程。

1611年(明朝万历年间),西班牙国王授权将牛和马运输到乌拉圭河以东,因为这里被称为“没有任何利润的土地”,既没有黄金也没有贵金属。牛自此移民到了美洲。

20世纪初,乌拉圭的人口达到100万,人口的扩张增加了牛奶需求。当时,圣何塞、卡奈龙奈斯、佛罗里达、马尔多纳多、拉瓦列哈形成了奶源生产带,通过火车运输到首都蒙得维的亚市,但因不是冷链运输,牛奶质量变差而导致高的婴儿死亡率,引起全民关切。

民众需要安全的巴氏杀菌牛奶!科拿乳业(乌拉圭国家奶农合作社)在9526号法令下,于1936年6月1日正式成立,性质为非国有的公共实体。到1946年,科拿的收奶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供奶被政府看成一项公共服务事业,不允许企业调价。

1947年到1972年,牛奶作为基础保障,终端价格固定,极大牺牲了奶农利益。1964年,美洲国家银行第一次借钱给“国家”以外的机构,科拿用这360万美金的贷款来升级设备,并一直坚持对大小奶农一视同仁、同价支付。1968年因协商奶价被政府任意调低,引发了奶农游行,进而倒逼政府推动科拿的内部改革。

1973年-2015年,是科拿走向国际化的进程。通过对奶农提供技术和融资服务,以家长制的温暖来关怀奶农,科拿增强了中小奶农的向心力和信任,保证了收奶量稳中有升。到1978年,科拿已经占乌拉圭奶源的78%,成为乌拉圭奶业领导者。80年代起向苏联出口黄油,换回的是俄罗斯涅瓦汽车。1991年,南方共同市场的签署推动乌拉圭在拉美地区的出口大增。1999年,巴西对本币贬值,欧盟对乳制品产业补贴并实行市场保护,很多跨国企业来到乌拉圭寻找低价原料和消费市场。科拿还面临被阿根廷投资基金Exxel公司恶意并购的危险。2002年乌拉圭金融体系崩溃,发生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科拿意识到必须迅速变革。中国自2008年起乳制品进口量大增,2013年的进口量高达92万吨,成为全球最大买家。科拿自此来华。

合上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巨大的鼓舞、热血沸腾!科拿,一家使命必达的奶农合作社,从40年代的战时牛奶供应;到50年代中期,欧洲农牧业战后恢复,乌拉圭出口产品价格跌落。60-70年代,军政府管控下的经济缺乏活力。80年代,国内市场扩张。90年代,积极应对巴西的经济危机及来自海外的恶意并购,走向拉美。2008年始向中国出口,目光投向亚洲。到今天走过了87年的历程。在乌拉圭拥有7家工厂,年收入10亿美金,总产量17万吨,产品种类超过60种,出口全球60个国家,连续十一年被评为乌拉圭最大的出口商。

科拿稳健发展的原因,我从本书中总结了四点:

第一:科拿的核心是合作的2000多家奶农,为奶农创造最大收益是科拿的使命,家人般的支持使得奶农们愿意与科拿共进退。

第二:专业的管理层团队、选举产生的董事会以及奶农委员会、工会之间互相协调,保证最大化奶农利益的前提下,紧跟国际发展步伐。

第三:在面积如广东省大小,人口仅300万的乌拉圭,科拿代表着最好的工作机会,吸引着最优秀的人才。

第四:企业文化温和,给予员工鼓励、信任与支持,这也是我10年过往的感受。

2036年将是科拿100岁的生日!科拿前首席执行官鲁本·努涅斯曾说:“公司的发展就如教堂的建设,需要几代人的接力贡献,巴黎圣母院历时180年才建成,这是一项需要信任与耐心浇筑的长期事业。”我很幸运正在参与其中。(作者系乌拉圭科拿乳业驻华首席代表)

 
   
   
 
   
IT
公司简介 | 事业介绍 | 广告服务 | 印刷服务 | 订阅《日本华侨报》 | 联系我们 | 信息保密政策 | 版权与免责声明
 
 
(株)日本新華僑通信社
 
邮编:102-0083 住所:東京都千代田区麹町2-4-10三誠堂ビル3F
电话:代表 03-6261-9200 编辑部 03-6261-9401 营业部 03-6261-9400
Copyright © 2004 JNO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