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語 | 收藏本站
新闻搜索
 
本报专栏作家
 
 
 
  打印 关闭窗口
“和利馆”的启示
作者:冯玮  来源:日本华侨报  发布时间:2/15/2024 2:53:14 PM
 

今年2月春节,我再赴东瀛。走进母校京都大学,我心潮起伏。是因为日本第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汤川秀树、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福井谦一、第一位医学和生理学奖获得者利根川进,都是“京大人”,而且“京大人”获得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数量,名列日本高校第一?不是。是因为京都大学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闻名遐迩的“京都学派”?也不是。令我新潮起伏的,是一件深深镌刻在我心头的往事。

1990年,我获得文部省奖学金,被派赴京都大学留学。京都大学有一个叫Host Family的公益组织,专门为留学生和日本家庭“牵线搭桥”,帮助留学生熟悉和了解日本社会和日本家庭生活,并通过这种方式传播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情谊。通过这个组织的介绍,我和一户居住在京都府向日市的家庭建立了联系。这户家庭的男主人叫稻本智,是“基督教福祉介护学校”的副校长。稻本先生是一位社会学专家,主要研究“社会病理学”。他博学多识,从日本自民党内各派系的来龙去脉,到棒球、相扑的比赛规则,无所不知。稻本先生年迈的父亲当年是侵华日军士兵,曾经在中国河南作战,对中国人民怀有负罪感。稻本先生对我说,他们家所以成为Host Family,就是想以此赎罪,为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能够对日本侵略历史进行忏悔和反思,是值得肯定的。这也是我愿意和这户家庭交往的根本原因。因为,“正视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面向未来”。

一天,稻本先生邀我去一家叫“和利馆”的居酒屋小酌。刚入座,稻本先生便向我解释道:“‘和利馆’和‘割勘’(即‘AA制’)谐音,是个双关语。”。回到家里,“和利馆”三字一直萦绕我脑海,直至今日仍不时浮现。因为,作为文化特征的“和利馆”精神,将东方重视“群体”的人情世故,和西方关注“个人”的文化传统相结合,在日本几乎到处存在。

“和利”就是主张“和则两利,斗则俱伤”。不仅人与人之间应因以此为原则相处,中日两国更应摒弃“零和博弈”,真正贯彻“和利”精神。实际上,在1980年代,“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长期稳定,相互信赖”就是双方达成共识的“中日关系四原则”。“和平友好,平等互利”,不就是“和利”?

“和利”就是主张“合力”。人类行为只有符合系统论原理,才能产生更好效能。一个系统的整体能力,不等于组成该系统的单个能力的简单叠加。单个能力能否获得系统合理的组合,效能完全不同。例如,将世界上最优秀的足球明星组织在一起的“全明星队”,未必是所向披靡的球队。一支不仅个人技术娴熟,而且注重协同配合的球员组成的球队,完全有可能战胜“全明星队”。在现实中,类似案例不胜枚举。因为,“合力”有一个反义词:“内耗”。内耗如同一台结构不合理的发电机,会大大减少输出功率。中国当今在社会各方面存在的“内卷”,实际上就是一种内耗,亟需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加以克服。

“和利馆”就是“割勘”。各人自己买单,就是各自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中日两国关系也应“割勘”:中日关系走到今天,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各自应承担哪些责任?我认为,如果真心希望中日关系改善,首先必须寻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作者系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日本研究中心研究员)

 
   
   
 
   
IT
公司简介 | 事业介绍 | 广告服务 | 印刷服务 | 订阅《日本华侨报》 | 联系我们 | 信息保密政策 | 版权与免责声明
 
 
(株)日本新華僑通信社
 
邮编:102-0083 住所:東京都千代田区麹町2-4-10三誠堂ビル3F
电话:代表 03-6261-9200 编辑部 03-6261-9401 营业部 03-6261-9400
Copyright © 2004 JNO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