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語 | 收藏本站
新闻搜索
 
本报专栏作家
 
 
 
  打印 关闭窗口
你的孩子抑郁了吗?
作者:徐迅雷  来源:日本华侨报  发布时间:3/13/2024 4:12:26 PM
 

A

学习节奏快,工作节奏快,生活节奏快,社会发展变化快,大大增加了人们在生理及心理上的压力,公众精神心理问题日益凸显。研究表明,精神心理健康风险,已成全球十大风险之一。

个人精神心理健康“出状况”,必然会影响到学习和工作效率,影响到家庭的和谐美满,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

更严重的问题是,精神心理疾患日益呈现年轻化、低龄化的趋势。这成了2024年中国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青少年是人类社会的未来。当前国民出生率急剧下降,而青少年期心理健康需求却日益突显,抑郁、自杀、厌学、游戏成瘾、性别认同等精神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大外科主任季加孚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他带来了关于提升青少年人群心理健康防治水平的提案。

季加孚委员直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和针对性不足,针对青少年人群的心理预警与干预研究不系统,心理服务人才数量、专业水平和保障机制不足,“我国约有5000万名精神心理患儿,总就诊率不足20%;儿童精神科医生不足500名;专业心理咨询师不足3万名,远低于WHO(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

“我国精神心理患儿总就诊率不足20%。”北京日报客户端3月8日也报道了季加孚委员的看法。他认为,家长心理健康教养意识不足再加上病耻感,以及针对青少年的心理预警与干预研究不系统,社会应急支持系统响应能力不足等问题,让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不能很好地得到关注及干预。

不足不足还是不足!结果就是,以抑郁症为代表的精神心理疾患,让青少年的“心理韧性”“精神韧性”越来越差,后果很严重。

B

把孩子培养好,让下一代健健康康成长,正是重大的民生事项。

3月9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民生主题记者会,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讲到,要保障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和充足的课间活动,采取务实管用的举措着力解决小眼镜、小胖墩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学生健康,包括身心两个方面的健康。孩子们的精神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方方面面的关注和重视。

“中小学生焦虑、自伤等心理问题频发。”诸多媒体的相关报道,引述了如下数据:

2023年3月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数据:全国有3000万名17岁以下的青少年和儿童,受到心理问题困扰。该报告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联合发布。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等联合发布的《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2022年中国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0.6%,焦虑风险检出率为15.8%。其中,18至24岁的年轻人抑郁风险检出率达24.1%,青少年抑郁风险检出率达24.6%。报告对青少年、大学生、中小学教师、心理咨询师这四类群体,分别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情况不容乐观。

《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调报告》显示,在6-16岁的学生中,精神障碍总患病率为17.5%,其中流行程度最高的精神障碍,包括焦虑障碍占4.7%,抑郁障碍占3.0%。该报告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医学首席专家郑毅带领团队发布。

……

2023年10月23日,《三联生活周刊》一则报道引起广泛关注:开学一个多月后,儿童精神科爆满。

其实,儿童精神心理门诊,大多全年都处于人满为患的状态。以北京安定医院为例,儿童心理门诊的日均接诊量在300左右。

问题很严重,认识很欠缺,这是普遍性的问题。中国的每位家长,恐怕都要想一想、问一问:我的孩子抑郁了吗?

家庭、学校、社会,更需要一起来思考:怎么办?

C

家庭层面怎么办?重要的是,父母家长要提升对抑郁症等精神疾患的认知水平,努力做到“够重视,多陪伴”。

当我们谈论抑郁症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抑郁症曾有个浪漫的名字叫“心灵感冒”,其实它本质上不是心理疾患,而是生理疾病,涉及到基因、大脑神经介质等问题。

上海瑞金医院“脑机接口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研究,也充分说明抑郁症是大脑神经问题,不是什么心理问题,更不是心脏问题。接受治疗的患者,术后抑郁症状平均改善超过60%。科技大佬马斯克也患有抑郁症,他服用氯胺酮来治疗,他曾说:“抑郁症真的是一个脑化学问题。”

而我们许多家长自己“康商”——健康智商情商严重不足,不具备基本的抑郁症知识,不知道抑郁症本质上不是“心病”而是“脑病”;有的知道一点,但不认为自己的孩子会有这方面的问题,这是“病耻感”的心理在作祟。如此这般,就会耽误孩子的诊疗。

不论哪种疾病,最好都应该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越拖越麻烦,越拖越危险。

在整个疗愈过程中,家长务必要对孩子“充分陪伴,温柔相待”。著名演员张颂文曾经分享过一个陪伴和爱的动人故事。说的是他的一个朋友得了忧郁症,发病时发生了这样一幕场景:

小伙子失眠到半夜,又不想吃药,想看看不吃药会是什么后果。到了凌晨三点左右,实在是受不了了,想自杀。于是他穿上衣服,走出房间,却看到了父母的房间留了一道缝,父亲和母亲睡在床上,床边有一把椅子,上面放着衣服。孩子就走过去,把衣服拿开,坐在妈妈的床边,他伸手去握妈妈的手,没有想到,在睡觉的妈妈一把抓住他,紧紧地抓着。

他想抽手但是抽不出来,于是就静静地坐在黑暗中。时间滴答滴答过去了两个多小时,到了早晨5:30,妈妈突然醒了过来,说:“你吃早饭了吗?我去帮你做。”

张颂文左手握住右手,他说,连剧本都不敢这么写。其实母亲早在孩子进来的那一刻就醒了,而且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但是妈妈自己不敢“醒”,努力装作什么都没发生,怕刺激到孩子。这两个多小时里,妈妈肯定也想了很多,很煎熬。她最后问孩子想吃什么,这个最平淡,也最理解、最妥当、最治愈,最能触动人。

积极治疗之外,父母温柔体贴的陪伴,是能救命的。

D

学校层面怎么办?必要的是,务必抛弃“唯分数论”,建立“唯健康论”的观念,在完善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机制的同时,带领孩子们多活动、多锻炼。

尽管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但效果并不理想、不显著。而且,这里“学生心理健康”的概念并不完善,准确的应该是“学生精神心理健康”,应突出“精神”因素,树立“精神健康”的概念,而不仅仅以“心理健康”的概念来涵盖“精神健康”。

完善学生精神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机制,这是基础。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甘华田教授建议,学校与卫健系统、专业医疗机构组成联盟,充分开展“医教协同”,畅通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绿色通道,引导全社会支持和参与学生心理健康工作。

其实比“干预”更重要的是“预防”“预警”。而运动锻炼是预防、抵御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疾患的重要方法、有效途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体育锻炼却日益减少的局面必须扭转。

“课间10分钟,学生除了上厕所,不得出教室”,各地不少学校做出如此规定,荒唐透顶,前段时间引发了强烈的关注。包括新华社“新华视点”在内,诸多有影响的媒体单位都进行了调查走访报道。

“这里的课间静悄悄”。中小学生课间10分钟被约束,有的甚至不能随意离开座位。课间孩子们自由奔跑的身影和欢声笑语消失了,校园的生机和活力不见了。这种做法,严重压抑了孩子天性,极其不利于身体发育和身心健康;孩子们不仅是“家困生”,而且成了“校困生”。

2024年正逢奥运年。巴黎奥运会将于7月26日至8月11日举行,残奥会将于8月28日至9月8日举行。我在想,各个学校能否组织“奥运暑假活动月”,借奥运之“西风”,让更多的孩子投入到收看奥运比赛和体育锻炼之中?

学校对学生寒暑假的作业完全可以少布置一点,而对孩子们寒暑假的运动锻炼则需要“长臂管辖”。

3月8日这天,巴黎奥组委正式向外界公布,巴黎奥运会开幕式将于当地时间7月26日19时30分开始。开幕式将在夕阳的余晖之下,沿着塞纳河缓缓拉开大幕。运动员们乘坐游船从奥斯特里茨桥由东向西出发,航行6公里至埃菲尔铁塔对岸的特罗卡德罗广场,参加在那里举行的庆祝仪式……

全世界的孩子,尤其是中国的学生,可不能错过奥运契机。当然,以此类推,其他体育盛会都应充分利用起来,以此努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E

社会层面怎么办?紧要的是,将精神心理疾病诊疗费用纳入医保。

患者多,费用高——长期以来,社会上对心理治疗的第一印象就是“贵”,《国民抑郁症蓝皮书》认为,52%的患者不考虑心理治疗的原因在于费用高。

全国政协委员、香江集团董事长翟美卿长期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她举广州部分三甲医院为例:儿童青少年精神科门诊初诊检查费用1200元起,心理咨询300元/小时起,均需自费。而且还有后续的“维护”治疗,负担确实重。

自费为主、负担过重,必然会影响接受治疗的积极性。而抑郁症这样的疾病,通常就是越拖越严重。

与个别的个体被过度治疗相比,众多的孩子得不到基本的诊疗,这是更大的问题。

所以,将精神心理疾病诊疗全面纳入医保,成为了全国两会的热点话题。

3月9日,中国新闻周刊微信公众号发表了题为《青少年心理疾病治疗,全面纳入医保》的报道。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江苏省委会副主委施卫东表示,近年来,焦虑障碍和抑郁症等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他建议将常见精神心理疾病纳入医保特殊病种补贴,进一步降低患者经济负担。

“大学生因精神障碍就医存在经济压力和医疗保障困难。”中国青年报客户端3月8日报道,全国政协委员、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党委书记王笃波提交了关于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工作水平的提案。他同样建议,将常见精神障碍门诊费用纳入居民医保范围,完善相关医疗保障待遇和支付政策,有利于降低学生心理治疗成本,营造“关注心理健康,及时接受治疗”的良好社会氛围。

翟美卿委员也建议,部分省市将心理治疗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的做法,应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并将心理状况评估、心理咨询项目纳入医保范围,提高患者就医的积极性。

此外,季加孚委员在社会层面还提出诸多建议:要推进和保障社会力量参与的应急响应支持系统,加大对心理援助热线投入和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求助意愿,加大精神科医院、社区精神卫生中心对各级学校的定点支持,入校开展精神卫生相关工作,等等。

面对千头万绪,最需齐头并进。

F

没发现的问题是最大的问题,不知道的风险是最大的风险。

在当下,面对青少年精神心理疾患普遍且严重存在的局面,诊疗不足、自费负担过重等各种现实问题,是时候该一揽子解决了。

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我们的孩子们才能拥有更好的成长环境,让我们一起来共同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作者系《日本华侨报》专栏作家、香港新闻社日本分社特约评论员)

 
   
   
 
   
IT
公司简介 | 事业介绍 | 广告服务 | 印刷服务 | 订阅《日本华侨报》 | 联系我们 | 信息保密政策 | 版权与免责声明
 
 
(株)日本新華僑通信社
 
邮编:102-0083 住所:東京都千代田区麹町2-4-10三誠堂ビル3F
电话:代表 03-6261-9200 编辑部 03-6261-9401 营业部 03-6261-9400
Copyright © 2004 JNO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