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語 | 收藏本站
新闻搜索
 
日本华人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窗口
从当下高考不是“科举再现”说起
作者:郭瑞炜  来源:日本华侨报  发布时间:3/18/2024 2:21:54 PM
 

2024年高考正一步一步走来。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1353万,比2023年多62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大家希望通过这场“人生大考”,进入心仪高校继续深造。如今的社会上,常有把“高考”类比古代科举,其实这是错的。“公务员招考”与古代科举取士才更接近,因为科举是选官的。

我们知道,“科举制”是古代中国封建时代选官制度,创于隋立于唐备于宋,曾被传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科举制优点是什么?

——“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用”。

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的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本义为可进受爵禄之义。彼时主要考时务策(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到了唐朝,科举分常举、制举两种。常举指每年分科举行的科举,一切尽在“预设”;制举是指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科举,颇有随性“生成”的味道。到了宋朝,科举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考试流程、基本模式、主要制度等日趋定型。

提及宋朝,陈寅恪先生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就人才选拨看,宋朝在科举制建设上的确做了行之有效的探索。

首先,宋放宽了录取和作用范围。宋朝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科举”从乡试、会试、殿试三个部分中选拔任用之材,而不再强调读书人的家世与出身,让基层人才得以脱颖而出。这一有效改革,成为打破世家门阀对统治权力的垄断,让人才选用及流动有了一个较为公正的选拔制度,促进才华优异之人尽可能多地纳入国家工作,赢得了民众的信任和尊重。

北宋前期主要沿袭唐及五代十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和做法,设制科、童子科、明法科、武举等考试。后来,宋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通过考试者可获“进士”“举人”“贡士”等不同称号。其中,进士是最高级别的,可自动晋升到爵位;举人和贡士则要经多次选拔和考试筛选才有机会成为官员。

为实现与文人共治天下,宋朝科举取士名额空前绝后。有数据显示:两宋共科举取士115427人、年均361人。纵向比较,这数字约为唐代5倍,元代30倍,明代4倍,清代3.4倍。更重要的是,取消门第限制,稍通文墨子弟无论士农工商均可自愿报名。阶层流动被大大加快,于是推动社会兴资办学,大批下层平民、庶族寒士都可借由科举跻身仕途,甚至登上权利高峰。

大家熟知的范仲淹,父亲是个知县,在范两岁时就已过世,继父仍是位知县。后来范仲淹中了进士,一路官至副宰相。我合肥的老乡包拯,父亲也是知县,包拯考上进士后他就去世了,包拯守孝十年后出来做官,也做到了副宰相。再比如欧阳修出身也不富裕,儿时几乎买不起纸笔。如没科举,这些人不可能出来管理国家。可以说,宋朝科举制真正实现了“取士不问世家”;对皇帝来说,似已“天下英雄尽入吾彀矣”。这对改善社会政治,缓和社会矛盾起了巨大作用。

为杜绝主考官带头作弊形成“窝案”,宋朝皇帝亲自参与工作(晋武帝亲自诏问阮种,亲自审阅试卷提名第一可谓殿试雏形;科举史上真正意义的殿试是武则天首创),便有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有了皇帝的出现,进士从此被称“天子门生”,皇帝不仅是官僚们的“君”,还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师”。这对稳固皇权,事关重大。

科举出身官员可跳级升迁,而科举之外的官员,只能“像蜗牛一步一步往上爬”。高级官员只能由科举出身的人来做,即便其他途径上来的出类拔萃的官员,须皇上赐“进士出身”才能担任高级职位。由此,皇权得到加固。久而久之,“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盛行后世便是自然。

从社会层面看,读书人科举之余投身教育事业,对全社会文化发展和繁荣起到了空前的推动作用:人们更愿意读书了,国家官学也扩招了,大批书院建起来了……文明的车轮加速隆隆向前。(2024年3月11日写于“三得庐”)

 
   
   
 
   
IT
公司简介 | 事业介绍 | 广告服务 | 印刷服务 | 订阅《日本华侨报》 | 联系我们 | 信息保密政策 | 版权与免责声明
 
 
(株)日本新華僑通信社
 
邮编:102-0083 住所:東京都千代田区麹町2-4-10三誠堂ビル3F
电话:代表 03-6261-9200 编辑部 03-6261-9401 营业部 03-6261-9400
Copyright © 2004 JNO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