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語 | 收藏本站
新闻搜索
 
日本华人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窗口
从花木兰“这番忙碌”说起
作者:郭瑞炜  来源:日本华侨报  发布时间:4/8/2024 11:34:01 AM
 

《木兰辞》里有“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写了花木兰替父从军前购置马匹、马具、马鞍等物的场景;显然,花木兰在同一地方没把所需物品买齐。花木兰“这番忙碌”与古代中国里坊制有关。

今天我们还常用“家长里短”“街坊邻里”“坊间谈资”中的“里”与“坊”也都源于古代里坊制。

里坊制源于西周盛行于隋唐,至宋逐渐衰落;城市划分为若干个封闭式居住区,即“里”或“坊”,每“里”“坊”四周都有高大围墙设有坊门,出入管理严格。

“里”与“坊”有没有区别呢?回答是肯定的。

日本汉学家、当代最有影响的宋史专家斯波义信先生在《中国都市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第一版)中有专门讲述:六朝末期,“农民住在城里或城的周围,其居住地的单位被称为‘里’,这时,政府为统治‘村民’同时设置了负责征税的村官‘里正’以及负责治安、教化的村官‘村正’职务。”“在同一时期,一直被称作‘里’的都市居民区开始使用‘坊’这种新的名称。”

据载,长安夜也有不闭坊的。盛唐时,唐时长安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某些繁华地段,如平康坊(今西安碑林区),因商业繁荣、人口众多,坊门常常夜晚并不关闭,形成了“夜不闭坊”奇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开放和繁荣。

坊间生活也丰富多彩。如,某个坊内,据说有两位相邻的居民因为院墙的高低问题发生了争执。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最后,他们决定请当地的一位名士来评判。名士来到现场,仔细观察了双方院墙高度,笑着说:“你们何必争得如此激烈?只需将院墙都加高一些,不就都满意了吗?”两位居民听后,恍然大悟,纷纷表示愿按名士建议行事。这故事反映了当时居民日常生活,也展现了里坊间的人际关系和风土人情。

每个里坊都有坊官,有点类似今天的社居委主任或街道主任,负责坊内日常事务。史料记载,某位坊官因喜下棋,常在坊内茶馆与居民对弈。久而久之,他棋艺在当地小有名气,吸引很多人前来观战。一次,他与一位老者下棋,因过于投入忘了时辰。天色渐暗才想起自己还没吃晚饭。于是,他吩咐手下从家里拿来饭菜,一边下棋一边吃饭。这一幕被围观的居民看在眼里,纷纷感叹这坊官真是“棋逢对手,饭来张口”的典范。

里坊的门通常都建有门楼,上面装饰着精美的雕刻和彩绘。据说,有位坊门匠人因技艺高超被皇帝召到宫中,为皇宫大门进行装饰。匠人精心雕刻了一幅龙凤呈祥的图案,皇帝大为赞赏,赏赐了他丰厚的金银。匠人回到家乡后,将这些赏赐用于修建自己所在里坊的坊门。新建的坊门高大雄伟,上面的雕刻精美绝伦,吸引了无数路人驻足观赏。从此,这个里坊名声大噪,成了当地一大景观。

里坊制长时间维护了城市秩序和治安。

唐高宗永徽年间、唐代宗、唐德宗都多次下诏禁止侵街,仍未能平息“侵街”浪潮。而与“侵街”相伴的是对“夜禁”的违逆。唐宪宗至唐末的长安崇仁坊,已是“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

到后周世宗,已允许街道两侧种树、掘井、修凉棚,宋太祖时,夜禁放宽“三鼓以来不得禁止行人”;随着商业的繁荣和人口的增长,里坊之间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商家们开始挖开坊墙临街开店,这种行为在当时被称为“侵街”。宋真宗虽曾下诏治理侵街现象,但由于商家背后往往有权贵支持,诏令难以深度执行、严格遵守、长期施行。到宋徽宗时,政府甚至承认了这种现实,不再治理侵街,而是选择征收“侵街房廊钱”,商家缴纳这笔费用后,官吏就不再干涉他们的侵街行为。至此,千余年里坊制彻底打破,城市夜生活也更丰富起来。据说,汴京一些闹市由于商家大量燃烧灯油做生意,连蚊子都没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和城市的活力。

笔者家在合肥,合肥古称“庐州”。合肥老城区漫步,不经意间会踏入一条历经千百年小巷。要知道,“逍遥十八巷”中很多历史悠久、有着诸多历史典故,如有着上千年历史、由来于三国时的飞骑桥巷、撮造山巷等。或走走逛逛福州三坊七巷,定会别有情味。(2024年4月8日写于“三得庐”)

 
   
   
 
   
IT
公司简介 | 事业介绍 | 广告服务 | 印刷服务 | 订阅《日本华侨报》 | 联系我们 | 信息保密政策 | 版权与免责声明
 
 
(株)日本新華僑通信社
 
邮编:102-0083 住所:東京都千代田区麹町2-4-10三誠堂ビル3F
电话:代表 03-6261-9200 编辑部 03-6261-9401 营业部 03-6261-9400
Copyright © 2004 JNO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