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首先,这两件事风马牛不相及,但我不是“关公战秦琼”。
美国纽约,当地时间2024年5月30日下午,由12人组成的陪审团,对前总统特朗普“封口费”案的裁决结果出炉,一致裁定他在34项刑事指控中均有罪。
纽约州检察官此前指控,特朗普2016年竞选美国总统期间,委托其时任私人律师科亨向艳星丹尼尔斯支付13万美元“封口费”,以避免后者声称2006年与特朗普有染的桃色丑闻影响选情;特朗普后续伪造商业记录,以“律师费”名义分期返还科亨垫付款项,以掩盖其违反纽约州和联邦选举法规的行为。为此,特朗普面临34项“重罪指控”。
向来很刚很自信的特朗普,坚决否认所有指控,也不承认与涉案女子有染。该案自4月15日开始庭审,当初特朗普站在被告席上,那是自信满满。
然而,人算不如“法”算。特朗普这回栽了。他成了美国历史上首位被裁定有罪的前总统,此时距离美国总统大选已不到6个月,他与老拜登的终极决选,究竟鹿死谁手,现在不得而知。
▲当地时间5月28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封口费”案庭审在曼哈顿刑事法庭进行。
不过,特朗普最擅长的是,“你朝我扔泥巴,我拿泥巴种荷花”,他能将“泥巴”变成“选票”。
在不久前,美国一位最擅长在法庭上“送荷花”的法官,出院了——不是出法院,而是出医院。
他是著名的“网红法官爷爷”,他名叫弗兰克·卡普里奥(Frank Caprio),他是美国罗得岛州首府普罗维登斯市的市政法院首席法官。
罗得岛州,是美利坚合众国最小的一个州。在中文网络上,知道“网红法官爷爷”弗兰克的人,远远多于知道“罗得岛州首府”是什么市。如今已88岁的弗兰克法官,在2023年1月才正式退休,87岁的生日刚过不久,他被查出患有胰腺癌,入院治疗。
当时弗兰克法官在视频中说:“最近我感觉不舒服,并进行了体检,报告结果不太好——我被诊断出患有胰腺癌,这是一种没有感觉的癌症。我祈祷上帝指引医生们用智慧的双手对我进行治疗。我知道这是一条漫长的路,我也尽我所能做好准备去战斗……只要你们在心里还想着我,这对我来说就意味着整个世界……”
88岁,是“米寿”高龄,罹患癌症的可能性大增,而胰腺癌被称为“癌症之王”,好在发现得比较早,弗兰克逃过一劫。
▲著名的“网红法官爷爷”弗兰克。
在过去几年,弗兰克法官温情式的庭审普法直播节目《普罗维登斯的追捕(Caught in Providence)》在全网大火,节目展现了严肃法庭中“网红法官爷爷”弗兰克的温情一面,引发了激烈的共情共鸣、同频共振。
前总统特朗普被陪审团一致裁定有罪,老法官弗兰克在法庭上常常撤销处罚,这代表了美国司法法律对待“两头”——最顶端和最底层人士的基本态度。在这里没有“刑不上大夫”,也没有“底层互害”;前总统可以由普通平民组成的陪审团来定罪,普通的弱势群体可以由精英法官来关爱帮扶。
这也恰好呈现了司法的两面——“法不容情”与“法亦容情”。
B
特朗普的34项重罪指控,每一项指控成立均可判处其最高4年的监禁,累计刑期最高可达20年。但是特朗普本人一直对所有指控均不认罪,称这些诉讼都具有政治动机。
“封口费”案庭审历时6周,始终是美国社会关注的焦点。特朗普一再想“转危为机”,指斥这场官司是“猎巫行动”,是企图给他竞选总统施加压力、制造障碍。
报道说,陪审团的12人成员,都是反复挑选确定的;最终陪审团一致裁定所有指控全部成立,这表明陪审团确认证据明确正确,已是实锤锤实。
该案主审法官当天拒绝了特朗普辩护律师要求宣告特朗普无罪的动议,并决定于7月11日举行量刑听证会并宣判。
特朗普在5月30日陪审团裁决后表示,这场审判是拜登团队为了伤害政治对手而指使的,他是无辜的,并暗示自己将上诉。
美国国会众议院共和党籍议长迈克·约翰逊抨击民主党搞政治迫害:“今天是美国历史上耻辱的一天。”
美国总统拜登的竞选团队在一份声明中称,判决结果表明,“没有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拜登称,“只有一种方式可以阻止特朗普入主白宫,那就是:通过投票箱。”
▲在陪审团裁定34项罪名全部成立后,特朗普(中)离开纽约法院时神情多少有点沉重。
路透社报道说,在实际判决中,伪造商业纪录罪通常获判较短时间监禁、罚金或缓刑。特朗普即便被判入狱服刑,仍可继续竞选总统,甚至可在胜选后宣誓就职。
这是因为,美国宪法对于参选总统的要求非常简单:一是必须出生在美国,二是年龄必须达到35岁,三是在美国境内居住14年以上。满足这3点的美国人,都可以参加竞选,无论你是否有犯罪记录。
中文网友纷纷评论:“这是特朗普‘罪’后的选举,好在美国宪法并不禁止‘戴罪’竞选,乃至‘戴罪’任职。”“现在都只是初期的较量和博弈而已,不能轻易下结论。”“特朗普被送入监狱的可能性并不大,反而很可能帮助他选上美国总统。”“奇葩里面开鲜花,越是奇葩,花开得越漂亮。”“自由的国度,表面看去乱哄哄,实际上是‘表乱内序’。”
美国法律界普遍认为,鉴于特朗普年事已高,还是首次犯罪,此前并无犯罪前科,且是非暴力犯罪,所以他不太可能被法官判决入狱,更有可能面临罚款或缓刑。同时,特朗普方面必然会向曼哈顿上诉法院提起上诉,从而将最终判决拖延至大选以后,这一过程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后最值得关注的,就是特朗普上诉后的结果。
当然,相比特朗普另外3起刑诉案,“封口费”案严重程度最低,对其选情影响最小。不过,这个罪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朗普的人品,这可能会影响一部分中间选民,尤其是那些对政客人品宽容度较小的中间选民,甚至是共和党选民;也可能“适得其反”,反而增加特朗普的选票。
你可能想到了也可能没想到:陪审团裁决公布后,支持特朗普的筹款网站,迅速募集到了上千万美元,甚至有一度因访问人数过高导致网站崩溃。“泥巴”就这样变成了“鲜花”。
C
与特朗普面临的“重罪指控”不同,弗兰克法官在市政法庭上,大多处理一些交通违法之类的轻罪——准确地说是轻微的违法,可以快速审理,当庭宣判。
那是他的“一个人的陪审团”。
弗兰克法官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在怎样的生活经历中违反了法规,可能比是否违法违规本身更重要。”
弗兰克·卡普里奥出生于1936年,看名字就大概知道他是意大利裔。他的父亲是来自意大利的移民,先是卖水果,之后成了送奶工,他善良而富有同情心,常常为生活困顿而拖欠牛奶费用的人付牛奶钱。由于小时候家境贫寒,弗兰克打小就要一边上学一边打工补贴家用,后来在父亲的建议下考取了法学院。1985年,他首次被任命为市政法庭的首席法官,主要审理非刑事案件。
其实,弗兰克的爷爷就从意大利移民到美国了。当年因为打架,他被判入监。而奶奶的英文不好,在法庭上焦急地说着:“不要坐牢,不要坐牢!”
他爸爸当时就跟在他奶奶身边,记得当时的法官让他爸爸先安抚奶奶,然后法官对他奶奶说:“你的丈夫是一个好人,他只是在监狱度过了一个晚上,我现在要把他送回家,他才能继续养活你和你们的小孩。”
弗兰克法官说,爸爸当时非常感动,对那位法官的印象十分深刻。一直到去世前,爸爸都在跟他讲述那位法官是如何照顾爷爷的事。后来弗兰克自己也成为了法官,他就一直以那位未曾谋面的法官为榜样,在处理案件时尽最大努力地考虑被告人的家庭和经济状况。再后来,弗兰克的儿子戴维·弗兰克也成了律师。
弗兰克做法官好多年后,他的庭审过程被拍摄制作成节目,在普罗维登斯地方频道播出;2018年进入福克斯电视网的全国联播,之后影响越来越大,在YouTube的节目有200万多订户;最后变成直播庭审的电视节目《普罗维登斯的追捕》,由狮门影业等单位联合制作,当节目视频被发布到网上后,引起全美甚至全世界的关注,迄今浏览量已超20亿。
有评论认为,“弗兰克法官不可否认的同情心和常识性的司法方法,引起了电视和社交媒体观众的高度关注;他有着启发公众的独特能力,同时验证了公众对轻松、温馨节目的渴望。”
节目组还建立了一个特别基金,由忠实的观众捐钱帮助困难者支付罚款。该基金始于一名被告人,他想向另一个需要帮助的被告伸出援手。基金名为菲洛梅娜基金(The Philomena Fund),是以弗兰克母亲的名字命名的。
“这就是我们的成长方式,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帮助别人,以尊重、同情和理解来对待他们,这是我父母所做的。”弗兰克说,“我只是在法庭上也这样做,这在全世界引起了共鸣。”
▲弗兰克法官在办公室。
有意思的是,2021年中文网络开始广泛流传弗兰克法官的视频时,就有网民质疑相关视频中的人物均为演员。“美国一位年迈法官在法庭中审判闯红灯、通宵违章停车等案件,审理过程中常常展现人情味”,这大大出乎中文网友的意料。
为此,还有中文媒体专门进行核查辟谣,言明美国“网红”法官庭审视频完全不是演的,而是真的。
D
“怀君子之道,声驰千里”。弗兰克法官所留下的财富,并不是一张张冰冷的判决书,而是一帧帧洋溢着人性光辉的画面。
在一次庭审直播中,一位违规停车的卡车司机,因为没有及时上缴罚款,背上了双倍罚款。当误会消除后,弗兰克法官当即判他无责。可被告司机却犹豫着不肯离去:“您可能不记得我了,我还想说几句话……”原来,20年前他曾经站在这法庭上,当时的法官也是弗兰克。
而作为被告的他,那时还不满18岁,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不良少年——酒驾、飙车、寻衅滋事,上法庭成被告几乎就是他的家常便饭。弗兰克有一天终于忍不住问他一句话:“你长大了以后想干什么呢?犯罪?蹲牢房?还是有所作为?”从来没有人关心过他的未来,弗兰克法官温和地关心他,仿佛是一个长者在与晚辈聊未来。这位“不可一世”的少年幡然醒悟,后来参加了驾驶培训班,考到了驾照,开起了卡车……
这位司机眼里泛起泪光,他停顿了一下,不自觉地举起手比划着开车的动作,哽咽着说:“您看,现在我已经是一名卡车司机了!”弗兰克全程都在微笑着看着他,就像当初面对那个失足少年一般,等到对方说完,他给了卡车司机一个温暖的拥抱……是啊,原来一句话、一个关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最后,弗兰克对卡车司机说:“当时你处在人生低谷,击溃你人生的并非是一次犯法,而是不愿意重新振作……”
“有时候人们批评我太宽容了,我不是在宽容,我是在帮助人们,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爱与希望……”弗兰克法官说过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法律其实给了法官犯错的权力,不能为了怕犯错,而忘记去唤醒人内心最深处的东西。”
一位90岁的老爷爷,为了送自己相濡以沫67年的妻子去医院而超速驾驶,收到了罚单。老爷爷说起那天自己急着送妻子去医院,路上并没有注意到已超速,并表示自己收到的上一张罚单是在30年前。
弗兰克法官说,“给你一个20年的缓刑期!”话音刚落,一时间哄堂大笑。老爷爷也被逗乐了,愉快地表示,自己接受这个“处罚”,说指不定自己还真的能活到那个时候。弗兰克法官说:“他们结婚60多年了,尽管已经90岁了,还在照顾自己的妻子——这是一个伟大的美国故事!”
▲弗兰克法官经常判定“收回罚单”。
弗兰克希望通过自己的判决告诉公众,法庭是一个友善的、实行国家法律的地方,而不是一个恐怖的、伤害别人的地方。在一次采访中,他说:“对绝大多数来法院的人,这样的经历可能是他们唯一一次和法庭打交道的机会。我不想让法庭吓到他们。所以,我对他们展示了足够的同情、理解,当然最重要的,还有公正。”
有一次庭审,一位有4个孩子的单亲妈妈,因连续夜间违规停车而收到13张罚单。在法庭上,她带着一丝绝望地说,“为了养4个孩子,我每天要工作很长时间,一天下来已精疲力尽,停车地方太远,就干脆把车丢在路边。至于罚单,我会慢慢还……”弗兰克法官说:“我明白单独抚养4个孩子是多么不容易,但每个人都不容易。累了,并不是一个负责任的理由。有时生活要我们担起更多责任,而这也是你抚养他们成长的路上,要让他们懂得的。”
最后,弗兰克法官动用了公益基金,帮助了这位单亲妈妈。弗兰克法官对这位单亲妈妈说,“请答应我,以后再也不要有这样愚蠢的罚单了。下次,当你觉得疲惫了,想想这些话,可以告诉自己,其实没那么累,至少可以先把车子停到该停的地方。”
法庭内,弗兰克法官能用职业和良知唤醒他人;法庭外,弗兰克会用爱和行动去帮助他人。有太多的被告人,在案子结束后,依然被他牵挂着。他看望过那位因带63岁儿子看病开车超速的93岁老人,并请他们来自己家里做客,一起做烘焙;他帮助一位有自闭症儿子的妈妈,在得知她孩子的圣诞愿望是拥有一台电脑时,为他们提供了一大笔费用……
英国法学家杰里米·边沁曾说,“一切法律的总目标,一般是或应该是增加社会福祉。”弗兰克法官就是这样的人。
2023年,弗兰克法官退休之后,曾热情洋溢地接待了来自中国上海的律师,他专程陪着去了工作过的法庭,还特意穿上了法官袍,如同庭审时那样……
E
公平正义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更是司法各界共同的使命。
在对特朗普“封口费”一案的裁决中,陪审团是定性,之后才是法官量刑——陪审团行使事实认定权,法官行使法律适用权;而11月5日的大选,将是最重要的一次检验,因为全美国有选举权的公民,构成了一个拥有选票的最大的“陪审团”。
▲漫画所画的“大手铐”,无法铐在特朗普的“小手”上。
与此同时,需要明晰的是:司法的目的,本质上不是惩罚,而是教育——因为法是善良公正之术。弗兰克法官“一个人就活成了一支队伍”,他是“一个人的法官”,也是“一个人的陪审团”,更是“一个人的教育家”。
法律中有一个“但书”的概念:在一个条文的同一款中,包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结构的条款当中,如用“但是”这个连接词来表示转折关系的,则从“但是”开始的这段文字,称“但书”。弗兰克法官的“但书”,正是实践中“书”得最好的。
他所关爱的,都是平民百姓、需要帮助的底层民众、弱势群体。自己的同胞,完全是“人民内部小矛盾”,是放大还是缩小,结果大不一样。在法律和人性面前,在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之中,法官这个时候的自由裁量权,就是要“把枪口抬高一厘米”。弗兰克法官充满人性良心的温情表达,给法律注入了人性,注入了灵魂,注入了温度,注入了力量。这也验证了:语言最大的力量,就是一颗心触动另一颗心,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就是“弗兰克精神”,亦可称之为“弗兰克断案法”,这可以与美国著名的“米兰达警告”相媲美——一则是犯罪嫌疑人有保持沉默的权利,一则是轻微违法者有得到帮助的权利。
中文网友评论:“地球上最有良知,温度的法官!那枪口抬高的一厘米就是天使与魔鬼的距离。”“弗兰克法官很平凡,却是丰碑!世间只有一个弗兰克,但有无数个被误伤的灵魂等待被抚慰,让我们一起去拥抱正义、平等、同情和理解吧!”“有智慧!有良心!有爱心!有同情心!就不会轻易做错事。”“我特别喜欢他,他就是文明的标杆。再看看身边某些法官,简直了!”
无论是特朗普的被判,还是弗兰克的断案,都体现了美国司法法律的公平正义。
反观某些国家,一边是要求法官们把屁股端端地坐在人民这边,一边是有的法官把屁股端端地坐在人民头上。
如今弗兰克癌症治愈出院了,全世界无数多网友民众送上了祝福,其实也是期望有更多的弗兰克法官出现,让“弗兰克精神”再现。
(作者系本报专栏作家、香港新闻社日本分社特约评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