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語 | 收藏本站
新闻搜索
 
本报专栏作家
 
 
 
  打印 关闭窗口
高考作文的“考题”与“问题”
作者:徐迅雷  来源:日本华侨报  发布时间:6/9/2024 10:12:49 AM
 

A

毕业骊歌响起,高考铃声响起,心中涛声响起……

2024年,万众瞩目的全国高考,6月7日开始。中国新闻网报道: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达到1342万人。全国设7926个考点,35.9万个普通考场,2.2万个备用考场,安排监考员107万人。

其实5月份还有一次“小高考”,那就是港澳台侨联合招生考试,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高等学校联合招收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入学考试”,今年于5月18日至19日开考。这是教育部单独为港澳台和海外华侨学生设计的专门高考,简称有“全国联考”“港澳台联考”“华侨生联考”“港澳台侨联考”等等,我觉得可以称之为提前进行的“小高考”。

“小高考”本质上跟高考是一样的,只是考生人数相对较少,不到全国高考的千分之一,2024年实际报考人数为10320人,首次突破了1万人,相较于去年的7238人,增长了43%,每年增长的趋势较明显。

“小高考”的科目设置和语文作文考题,让我想起了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那时候的高考,还是挺像的。

B

高考作文题,每年都是关注的焦点热点。

今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共有6套: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制全国甲卷、新课标I卷、新课标II卷共3套,北京、上海、天津3地自主命题,也是共3套。新华视点6月7日报道:6套题中有何深意?多名专家和一线教师进行解读。突出特点:时代性、开放度,“看到作文题,时代气息扑面而来”;考查重点:思辨力、怀天下、真表达,“融合科学与人文、个人与社会,意在强化对创新人才潜质的考查”;教育导向:考教衔接、全面发展,“学习不是封闭的,而是敞开的,与现实、远方有密切联系”,等等。

还有专家认为,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制的试题,题面十分言简意赅,引导学生针对特定的现象去观察、归纳,提炼想法、提出问题。

▲新课标I卷高考作文题。

6套高考作文题,最引人注目的是新课标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有意思的是,由于该题涉及人工智能,许多人用各种人工智能语言大模型来模仿写作这篇高考作文,结果大部分都是没有多少感情的、结构呆板的机械之作,几乎篇篇都是给你“首先,其次,再则,最后”,很像领导做报告,看了令人生厌。

该题的大背景是“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关键词当然是“问题”,可延伸拓展、能拉开分数差距的是“联想和思考”。本质上,这是一道围绕“问题”的“思辨题”。“思辨题”要求考生独立思考、深入思辨,同时能够个性写作、不落俗套。

也有专家认为,这道作文题并不局限于要考生就问题本身回答“是”与“否”,而重在考生的“联想和思考”上。

这道题目的优点是体现了“作文向未来”,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关系同样也是双向的,是可以联系和联想的;同时,该题具有“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相比于只讴歌,谈问题总是好的。

尽管问题的多少是相对而言的,但放在人类大历史上看问题,从原始社会到现在,再到未来,问题当然是越来越多。有的问题,是思考者才能提得出来的。比如,我的老友、著名诗人孙昌建在新诗《五月》中,提了一个振聋发聩的问题:“还有那些站在大桥上的人啊/谁来给一个时代的跳水打分……”

有知的圆圈越大,圆圈外的无知的范畴也越大,问题也越多。何况人类最重要的智识能力是“把答案变成问题”。

讨论问题本身,这是形而上的;考生写作时,“联想”部分务必要务实一些。最好应该是站在人类世界的高度看“问题”,同时站在个人生活的角度写“问题”。很多让人困惑、迷惑、难以解惑的问题,只要站在全世界全人类的高度来看,通常都会豁然开朗,迎刃而解。可以说,前者是“高度”,后者是“矮度”,应试作文不能全是“唱高调”“拔高度”,联系实际、联系个体的“矮度”,反而可以写出个性特色。

但也应该看到,该题的缺点比较明显。这是一个逻辑和概念上并不周全的考题,“互联网的普及”是老早的事,其实不能和“人工智能的应用”相提并论;“解答问题”和“出现问题”,本来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得到解答”和“出现的问题是多是少”也并没有直接关系,换言之,“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这句原话中的“越来越多的问题”,其实已经证明了“问题”就是“越来越多”,那干吗还要问“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你想,你是想,这里头存在的逻辑矛盾。

所以,从逻辑层面看,说实话,该题不太理想。所以,也可以把这个题目中的“问题”看成是一个“伪问题”。希望今后命题者更注重逻辑性。

此前,涉及人工智能的述评文章,我写过很多篇。比如《罗翔老师怎么突然变“老”了?》一文,涉及到“变老软件”和“深度伪造”问题;《火爆的ChatGPT:创新无极限》一文,写ChatGPT由OpenAI(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公司)在2022年11月30日发布,推出仅两个月,为何就席卷全球;《“ChatGpt之父”的天才历程》一文,写“ChatGPT之父”山姆·阿尔特曼;《黄仁勋:站在未来看明天》一文,写生成式人工智能芯片的领军者英伟达的灵魂人物黄仁勋;《马斯克·脑与机·神连接》一文,写埃隆·马斯克旗下脑机接口公司的脑机接口系统的“神经连接”……无论是语文老师还是赶考学生,如果看了这些文章,那么对人工智能走向未来的大问题,心中就比较有数。

我向来认为,中学语文老师带领学生写作文,要关注时事新闻,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

同时, 我希望有更多的语文老师向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学习,余党绪老师以注重思辨读写教学而著称,他著有《说理与思辨——高考议论文写作指津》《思辨的力量——批判性思维与思辨读写》等著作,主编“中学生思辨读本”,其中包括《当代时文的文化思辨》等5册,很有影响力,在此特别推荐阅读。

▲余党绪老师注重思辨读写教学,有许多相关著作。

C

 

对于今年高考另外5套作文试题,这里做一个简单的点评:

【新课标I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新课标II卷,关乎“嫦娥探月”“天问一号”等重大科技新闻,对科学探索有兴趣,又胸怀天下、关心国家大事的学生来讲,写作的兴趣会大很多,否则,恐怕会有点麻烦的。

在信息时代、科技时代,需要超越机械学习,“抵达未知之境”;诚如有专家所言的,“保持对外在世界和内在自我的感知,就能更好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既答好高考作文题,也答好人生的命题”。

【全国甲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全国甲卷作文题,探讨“相处”“交流”“相遇”,这既是人生话题,也是社会话题。每人都“有话可说”,我很期待每位同学都能写出“青春万岁”的风采。而有“社恐”——社交恐惧症的同学,可能会写出别样精彩的文章来。

【北京卷】

微写作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1)微信朋友圈有“点赞”功能。有人关注“点赞”数量,有人热衷于给人“点赞”……对“点赞”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说明你的观点和理由。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有理。

(2)年级准备开展“走进名人故乡”主题研学活动,计划在目的地研学两天,现征询同学们对目的地的建议。你建议去哪里?请说说理由。要求:明确写出名人及其故乡,重点陈述理由,理由合理。

(3)请以“月的独白”为题目,用月亮的口吻,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1)几千年来,古老的经典常读常新,杰出的思想常用常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亘古常新……很多事物,在时间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

请以“历久弥新”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个人成长需要打开视野,人际交往需要打开心扉,科技创新需要打开思路……打开,发现新的自己;打开,带来新的气象。每一次“打开”,都有一段故事。

请以“打开”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北京卷三选一的“微写作”,这些年来已经形成命题的特色,学生可以轻松、放松地写,相对容易写得出彩,写出个性化的“微博式”的短段来。今年无论是“点赞”,还是“走进名人故乡”,还是“月的独白”,都具有贴近性。特别是爱写诗歌的同学,可以借助月亮好好抒情一番。

大作文二选一,或者写“历久弥新”为题的议论文,或者写“打开”的记叙文。“历久弥新”讨论中华经典、杰出思想、伟大精神,这个应该不会“大而无当”,因为同学们可谓是天天都有接触。至于“打开”,可写“我自己的‘打开’的故事”,这里也给了3个关键提示语:“打开视野”“打开心扉”“打开思路”,要求有故事、有细节描写,这一点对记叙文而言是必须的。

【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缤纷的世界中,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国家,都会面对别人对我们的定义。我们要认真对待“被定义”,明辨是非,去芜存真,为自己的提升助力;也要勇于通过“自定义”来塑造自我,彰显风华,用自己的方式前进。

以上材料能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你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天津卷关键词是“自定义”和“被定义”,不能只想到“被定义”,而忽视了“自定义”,“自定义”写得出不出彩,应该是拉开分数的关键所在。

【上海卷】

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上海卷作文题一共才64字,关键词是“认可度”,“认可度”与个人的人生体验息息相关。认可关乎“高下”,认可关乎“事物”,认可也关乎“人物”……对这个题目,考生的认可度应该还可以。

D

全国高考语文作文题,总体来讲是比较复杂一点的。相比之下,我其实更喜欢港澳台侨联考作文题目的单纯淳朴,它有点像内地的中考考题,也和我们当年在上世纪80年代初参加高考时的作文题比较接近。

2024年的联考作文题,沿袭多年来的做法——命题作文二选一,两个题目分别是《凝聚》和《迟到的约定》。难度比较适中,略微抽象一点而已;思考力与创意力较强的考生,会更适应一些。

动词“凝聚”,即聚集、聚合之意,“凝聚”稍稍拓展一下,就是“凝聚力”。 凝聚力有大有小,而“凝聚的对象内容是什么”很关键,可判高下。

在《迟到的约定》中,“迟到”与“约定”这两个关键词缺一不可,否则可分为《迟到》与《约定》两个考题了。“约定”是承诺,“迟到”是遗憾,两者集合在一起,那一定有故事,写好“真心真情真感”的故事就是关键。当然,“迟到”的“约定”不是“放鸽子”,只是“迟到”而已。

港澳台侨联考作文题,限制没有那么多;如果限制太多了,就容易写死了。只要写得比较实的,有感情的,人性化的,就可以拿到较好的分数。

往年的联考作文题,同样都是命题作文,而不是“给材料作文”,字数要求都是600字,而不是全国高考的800字。往前看8年的作文题,都是属于很亲近、很亲切、不为难、不困难的那一种,基本上都可以从“我”出发来写:

2023年

题目一:根

题目二:有朋自远方来

2022年

题目一:祝福

题目二:召唤

2021年

题目一:守望相助

题目二:劳动的快乐

2020年

题目一:回首挥手

题目二:植树

2019年

题目一:侨

题目二:偶像的力量

2018年

题目一:这本书深深打动了我

题目二:我想成为我自己

2017年

题目一:一路风景一路歌

题目二:分担与共享

2016年

题目一:有这样一种声音

题目二:不知不觉长大了

▲往年联考作文题目。

“小高考”——港澳台侨联考,是专门为港澳台学子和华侨生提供进入内地高校的优惠途径,属于最佳升学方式。政策较宽松、考试较简单、录取分数较低、录取比例较高,一直被视为就读清华北大等中国名校的一条捷径,被誉为“名校直通车”。

港澳台侨联考考试科目划分文理科,语文、数学、英语3门必考,理科加物理、化学,文科加历史、地理,理科不设生物考试,文科不设政治考试。在总分750分的情况下,联考300分以上就有机会读本科,400分以上就有机会读211名校。与此同时,还有“两校联考”,即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联考招生。

考生人数也是逐年增多,由于“双非港宝”的持续增长,香港籍考生未来会更多。

在广东省高中学校实际就读的香港、澳门和台湾省籍学生以及外籍学生,原则上可以在广东省报名参加普通高考。也就是说,符合条件的考生,可同时报名港澳台侨联考和普通高考,两项考试招生录取有先有后,考生在其中一种考试的录取不影响另一种考试的录取。

无论参加哪种考试,语文都很重要,作文都逃不掉,所以平常就得重视作文的训练,提高写作的水平。

E

高考作文是应试的品种之一。最怕的是,作文被教死了,作文也被写死了, 最后写得好的“满分作文”越来越少。

有识之士直指,“从一代又一代学生无法自由表达的困境,看到了语文教育的偏差与缺失”。任何一种单一的思维认知,都是一座牢笼;多元一定是和自由维系在一起的,文化因自由创造而繁荣。封闭和禁锢,就是“死路一条”。国家是这样,社会是这样,教育也是这样,作文也是这样。

必须看到,高考作文之外,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会有很多的“考题”与“问题”。

中考高考的选拔考试和平常的水平考试,有很大的不同。选拔考试是一次性区分出分数的高低,大抵属于“一锤子买卖”。而发达国家录取学生,主要依靠“申请制”,更看重平常无数多次水平考试所体现出来的水平。“考试制”和“申请制”,是有很大区别的。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思辨地来看,哪一种更好呢?答案应该不言自明。

(作者系《日本华侨报》专栏作家、香港新闻社日本分社特约评论员)

 
   
   
 
   
IT
公司简介 | 事业介绍 | 广告服务 | 印刷服务 | 订阅《日本华侨报》 | 联系我们 | 信息保密政策 | 版权与免责声明
 
 
(株)日本新華僑通信社
 
邮编:102-0083 住所:東京都千代田区麹町2-4-10三誠堂ビル3F
电话:代表 03-6261-9200 编辑部 03-6261-9401 营业部 03-6261-9400
Copyright © 2004 JNO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