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語 | 收藏本站
新闻搜索
 
日本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窗口
【时事评论】中日视角:从“胡友平”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作者:蒋丰  来源:日本华侨报  发布时间:7/5/2024 1:08:16 PM
 

为胡友平加上双引号,是因为在内心深处,她已是一种精神。

在时间的延长线上,6月28日,中国在北京举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四”个字,“五”项原则,“70”年历程,短短几个数字,但分量很重。

题目中的两者,似乎没有太多直接关联。不妨,我们试着以这样的视角来思考下中日关系。

胡友平女士走了,带着中日民众和社会对她的怀念和尊敬。良知,无私,正义,等等,一切的溢美之辞一定都不为过。无论全局有多重要,都无法覆盖和磨平这样一位勇敢担当的普通女性个体离开的悲痛。如果时光能倒流,事情可重塑,最不希望的就是以牺牲一个生命而换取对恶人的压制。中国人也讲,“斯者已逝”,意在不能让这样的付出付诸流水,这是对她最大的宽慰和回应,也是事件过后须做的最有益之事。胡友平女士是亲身从事和参与中日交流的人。敢于挺身而出,她用行动阐明了态度。当下要做的,就是不忘这样弥足珍贵的个体存在,并更加珍视中日的友好相处。

中国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上,谈及“和平共处”的四大历史贡献、三个时代作用、未来努力方向的六个“要”和中国的三个“不会改变”。和平与共处,对于既拥有特殊过往又身处重要地缘框架的中日关系而言,是解决当前课题、着眼未来的“利器”。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这里似乎显得有点“大”。但要发展好一对关系,向来都是见微知著,由小及大。胡友平女士的举动,既是细节,更有“大我”。长期以来的中日关系,不乏个体的投入和维护。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长远来看需要更多的“掷地有声”。这样一项极为浩大的系统工程,一个包罗万象的有机整体之下,我们更应该坚持做好细节,秉持原则,以“小”促大,以著带“微”,走实走深。

要在“小”善中看到“大”善。近日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会长河野洋平率团访华期间,也就苏州日本母子遇袭背后是否存在针对日本人的行为性质表达了关切。作为偶发性个案,答案是明确的。但也有一些外媒热衷于“消费”其中的情绪商品,绝不可取!每一个普通民众,特别是关心或者参与中日交流的双方民众,都在从胡友平女士的壮举中汲取正能量。这个“正”,就是国人之善良,以及中日关系的相向相善。小的个体之中,蕴含着关系发展的大盘。

要在“小”的包容中汇聚“大”的尊重。两国社会关注胡友平女士,日本民众为其奋不顾身保护身在异国他乡的日本人而动容,日本驻华使馆以降半旗表达敬重与哀悼。朴素的中国民众痛批恶人之行,并对日方的暖心反应同样予以回应。谈相互尊重,不仅是指主权等政治的“大面”,也指民众构筑深厚情谊、彼此惺惺相惜的“小面”。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国民感情间的包容与理解,方有国家间的相互尊重。

要在“小”的良性互动中强化“大”的共同方向。胡友平女士的不幸,是所有关心挂念她的人心头最大的痛。她以一己之力,在中日民众之间带动了超越个体的良性互动。中日两国共享这样的“双向奔赴”,同样也有不少亟待一起面对的其他课题,有些甚至还颇具挑战性。如果把中日关系放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视角下,良性健康和行稳致远是不应和不能改变的大方向。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会在一个又一个值得肯定、不能忽视的“小”互动中呈现更加坚定的目标性。

中日关系的深化,绝不能只得益于单个诱因,存在于暂时。共生共荣,也不应只是“原则”性的话。以更多的“践行”,丰富双边关系的“血”和“肉”,将获得更多稳定的长远性成果。

 
   
   
 
   
IT
公司简介 | 事业介绍 | 广告服务 | 印刷服务 | 订阅《日本华侨报》 | 联系我们 | 信息保密政策 | 版权与免责声明
 
 
(株)日本新華僑通信社
 
邮编:102-0083 住所:東京都千代田区麹町2-4-10三誠堂ビル3F
电话:代表 03-6261-9200 编辑部 03-6261-9401 营业部 03-6261-9400
Copyright © 2004 JNO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