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語 | 收藏本站
新闻搜索
 
日本华人新闻中心
 
 
 
  打印 关闭窗口
【雨中纤语】从《兰亭集序》看王羲之的生死观
作者:任纤雨  来源:日本华侨报  发布时间:7/8/2024 11:47:47 AM
 

对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有的人是从“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艺术角度进行欣赏,有的人是从文章体裁散文创新的角度着眼阅读,我则参悟着其字里行间流露的生死观。

细读开篇:“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寥寥数语,为全文奠定了一种悠闲自得的氛围。在这里,王羲之与他的友人们聚集一堂,共同享受大自然的恩赐,表达了对生命中美好瞬间的珍惜和热爱。

然而,这种好心情未能持续多久,便陷入了人生苦短、欢乐无久的无尽思考与哀恸中,发出了天地之间、人类终究无法跨过的永恒问题——死与生。

《兰亭集序》中最直接提到“生死观”的两句话是“死生亦大矣”与“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当王羲之俯览兰亭美景,感受高雅之乐时,突然意识到时光短暂,令他顿在当场,随即心情陡转直下。如今的快乐与欣喜是短暂的,等今日的宴席结束,这些“乐”便要散去;如今的青春大好时光是短暂的,等到岁月蹉跎,流水滔滔而过,这些年少时的能力便要散去,迎接的是走向死亡的老年身躯和沧桑灵魂。可悲的是,这些已得之事散去已经令人肝肠寸断,而已得之物与事末散,对它们的激情与乐却退却了——曾经的激情与热血没有了,得到了曾经想要的事物或位置却早已忘却曾经的初衷与快乐。得到的失去了意义,如今的丢掉了曾经。任何人都会恐惧美好事物的消逝与结束,何况面对死亡——一切事物与生命活动的终结。“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得到而又失去的,热情而又冷却的,都会被名为“死亡”的黑洞吞噬,“岂不痛哉”。

正是这样丰沛的哀恸情绪,自然而然地证明了“死生亦大矣”。在当时的东晋,社会混乱,文人墨客纷纷选择保命要紧,久而人之,玄学盛行,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人生观,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把生与死看作相同的、无非形式不一样的存在方式。可王羲之却说“一死生”和“齐彭殇”是虚妄之谈,“死生”都是大事,这既肯定了生命的价值,也体现了他想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完成伟大的事业。至少,将文集传给后世,让他们看到时发出与自己相同的感慨,如“今之视昔”,是一件伟大的事。一个人的生命会有尽头,一代人的生命会有尽头,可宇宙无尽,总有一代一代的人重新站在这片土地上,仰望同一片星空。将文化传承,将人生的意义传承,就像生命的转世与复活,是甘愿奉献者的重生回报,是高尚者的灵魂永垂不朽。

那时那刻的天地,都在为王羲之而万古同悲。而王羲之用《兰亭集序》告诉他们:“我知生命不永,但你心怀情衷。诗文可过宇宙,后世与我心通。”

 
   
   
 
   
IT
公司简介 | 事业介绍 | 广告服务 | 印刷服务 | 订阅《日本华侨报》 | 联系我们 | 信息保密政策 | 版权与免责声明
 
 
(株)日本新華僑通信社
 
邮编:102-0083 住所:東京都千代田区麹町2-4-10三誠堂ビル3F
电话:代表 03-6261-9200 编辑部 03-6261-9401 营业部 03-6261-9400
Copyright © 2004 JNO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