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語 | 收藏本站
新闻搜索
 
侨报时事评论
 
 
 
  打印 关闭窗口
透过年轻人的研究活动
发现民众的理性与和平追求
作者:石田隆至  来源:日本华侨报  发布时间:7/17/2024 10:25:35 AM
 

近年来,中国的战史研究取得长足进展。不仅是战斗,战时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都成为尤其年轻研究者的关注课题。以往的连载中,笔者介绍过的武凌宇便是其中之一。1991年生于山西省代县,一家三代人持续调查家乡的抗战史,并为约上百位烈士寻亲成功,其事迹广泛报道于网络媒体与报纸。两年前,其被调往吉林省中共磐石市委党校从事专业研究工作(照片1)。由此既可见其脚踏实地的调查研究取得的成果,也显示出当今对基于田野调查的研究成果之重视程度。反观近年日本的历史研究,特别是战史研究,普遍被认为“无益”“灰暗”“遭受非难”等,而导致年轻一代越来越敬而远之,双方形成鲜明的对比。

磐石,在抗战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1931年“满洲事变”爆发后,极短时间内东北全境即被日军占领。战斗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抵抗侵略的一方只能采取游击战法。中共最早建立的游击战根据地,就是磐石崇山峻岭中的红石砬子抗日游击根据地。

与正规战不同,游击战是以神出鬼没的方式打击敌人。实际上,持续又灵活的游击战,不仅消耗着日军的体能,也逐渐动摇着军政。然而,无论当时的日军将领,还是战后日本的历史研究,都很少将游击战的效果与影响纳入视野。

抗战初期,在遭受敌军近代化武装带来的巨大损害下,游击队是如何逐渐扭转战斗力差距导致的艰难局面的?对这一时期的具体研究尚少,也是因为游击队作为秘密组织,部队在哪里、停留多长时间、领导人是谁等等对外皆极力隐匿,故能够有效开展对敌行动,也因此难以留下详细记录。正因为命令和作战内容等尽量不留文字,缺少史料,调查研究之际,武凌宇除了吸收近年历史研究的成果外,多数时候踏寻各地寻找从事游击战的亲历者及其遗属、相关人员等知情者,挖掘那些不为人知的游击战及其根据地的实情。走访挖掘是武凌宇擅长的调查手法,当初正是满怀对家乡对祖辈的情怀和使命,作为烈士后代在家乡及周围地区开展了十几年的调查研究,掌握了欠缺记录的部分抗战史实,并将自己调查的成果赠送各地的烈士遗属、单位等。作为民间人士,耗费大量的精力财力及时间,其中艰辛超出想象。

他说,即使来到磐石从事专业调查研究后,“在踏访根据地旧址和找寻采访知情者的过程中,也时常在山里找不到目标,往往衣服被树枝刮破、脸上手上布满刮痕。春天不得不走在雪水泥泞中,夏天满身被蚊虫叮咬,秋天则穿梭在比自己还高的玉米地中,冬天在深及大腿的积雪山路踏寻等情景历历在目”(照片2)。

经过持续的踏寻走访,他一步步走进了支撑游击战根据地的民众世界。在日方的战争记录中,可见其作战计划瞬间被游击队得知却束手无策,即使加紧管束也收不到预期效果的相关记述。在充满危险的实战与情报战中,游击队是如何消耗日军的?武凌宇通过找到游击队人员后代,进一步找到为当年驻扎磐石日军的中国翻译,找到当地曾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日军的民众等,了解情况。如此,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探究游击根据地的实情。最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走访反复确认到游击队植根于民众,民众对游击队的支持,双方团结抗战的坚强意志。

“挖掘被埋没的史实,使自己感到十几年来一切的付出都值得”。通过调查严酷环境下的游击战,武凌宇理解了根据地是如何成为民族抗战的中心的。

针对近年中国的历史研究,日本存在着认为是一场“历史战”,是一种向社会“灌输仇恨”的政治教育之观点和风潮。不知如若了解上述红石砬子游击根据地与游击战的具体细节,还能坚持“历史战”“灌输仇恨”的观点吗?

游击战在抗击帝国主义侵略战争中之所以奏效,是因为广大农村作为支撑贫弱的武器装备和补给的根据地,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武凌宇在调查研究中,具体揭示了游击队除战斗以外支撑当地社会的诸多作用。例如,游击队员在战斗间隙开垦营地周围土地种植庄稼,亦农亦战;党在领导游击队的同时,废除了恶税恶法,采取了激活农村经济的措施,如限制盘剥贫困民众的地主和高利贷,改善农民的生活和社会秩序。此外,成立自治的农村委员会,解决村内纠纷等,农民们开始将其视为自己的政府。推动教育,提高了被旧习束缚的妇女们的觉悟与地位,使之实现解放,成为支持游击战的力量,成为社会变革的力量。正因为广泛地改善了农村社会与农民生活,使之积极支持甚至投身于游击战中,形成互相支撑的军民关系,也实践着以农民为主体的根据地民主。

可以说,背靠根据地的游击战不仅仅意味着狭义的“战斗”,同时具有作为“社会变革”的意义。生活改善、农村变革越深入,侵略者的存在就越成为阻碍其发展的因素。在改变重重压迫的社会结构过程中,与日军的斗争是必不可少的。

对武凌宇这一代年轻人而言,战争认识(包括对战争犯罪的“仇恨”)并非人为灌输的,而是通过战时、战后家乡及地域的苦难而产生的。相反,他们通过类似的调查研究,了解到先辈们克服了多少的苦难,理解了通过怎样的奋斗与实践赢得了反侵略的胜利与和平,确认到历史研究正是为了和平而非仇恨所必需且必要的。日本的学校教育也传授广岛、长崎被核爆等历史,有观点认为是在灌输对美国的仇恨吗?没有!而是作为不让悲剧重演,思考如何创造和平的素材所存在的。因此,两国开展真实的历史事实的教育和研究本身,具有同样的意义。

随着年轻一代的调查研究及成果积累,日中两国历史研究领域进行公平对话的环境亦在逐步形成。对同一场战争,为什么看法不同甚至迥异?这不应是对立点,而应作为今后共同探讨的课题。笔者认为,双方年轻一代广泛参与调查研究、开展历史对话,将为结束“战后”带来更现实的可能性。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副研究员 、《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专栏作者)

 
   
   
 
   
IT
公司简介 | 事业介绍 | 广告服务 | 印刷服务 | 订阅《日本华侨报》 | 联系我们 | 信息保密政策 | 版权与免责声明
 
 
(株)日本新華僑通信社
 
邮编:102-0083 住所:東京都千代田区麹町2-4-10三誠堂ビル3F
电话:代表 03-6261-9200 编辑部 03-6261-9401 营业部 03-6261-9400
Copyright © 2004 JNO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