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同一张错综复杂的网,每个人都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位置,试图在这张大网中找到归属感与认同感。“合群”与“不合群”成为了衡量个体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标尺。日前,泰山管理学院原荣誉院长马方在日本东京送给我一本他2023年12月的“新著”《人间良方》(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其中谈到“合群是一种能力,不合群是一种智慧”,让我看后立即就想和马院长多喝几杯。坦率地说,旅日30多年,“我是一个不合群的人”,并非我没有那个能力,而是我自认已经把许多环“利”而成的“群”看透了。但是,细品马方的《人间良方》,感觉这两者并非水火不容,而是人生路上的两种不同风景,各有其美,各有其妙。
合群:社会的温暖港湾
想象一下,当人踏入一个全新的环境,比如初入职场或是一个陌生的城市,那份对未知的恐惧和不安会像潮水般涌来。这时,如果能够迅速融入一个新的群体,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那份孤独感便会大大减轻。合群,就像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温暖而明亮,它让人感受到被接纳、被理解的幸福。在职场上,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往往能让项目进展得更加顺利,生活中的朋友圈子则是人们分享快乐、分担忧愁的重要依托。合群,教会了人们如何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在集体的力量中找到前进的动力。
不合群:灵魂的深度探索
然而,人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旅程,有时,人们需要面对内心的呼唤,勇敢地走出舒适区,选择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这时,“不合群”便成了一种难能可贵的智慧。历史上无数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正是在孤独与不合群中,完成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探索,创作出了不朽的作品。比如,梵高在世人不解的目光中坚持自己的画风,最终成为后印象派的先驱;尼采在哲学领域的孤独探索,让他对人性有了更为深邃的洞察。从来不会有作家在你吹我拍的喧嚣气氛中写出大作的,热衷于这种“群”的作家,拔拔高也只能叫“文学爱好者”。不合群,并不意味着孤立无援,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是为了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是为了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找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之地。所以,我更欣赏作家冯骥才说过的:“平庸的人用热闹填补空虚,优秀的人以独处成就自己。”
合群与不合群的和谐共生
实际上,合群与不合群并非绝对的对立面,它们更像是人生旅途中的两种状态,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生画卷。在适当的时候合群,享受团队的乐趣与力量;在需要的时候不合群,倾听内心的声音,进行深度的自我探索。正如一棵树,既要深深扎根于土壤之中,吸收集体的养分,也要勇敢地向上生长,伸展出独特的枝叶,迎接风雨,拥抱阳光。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人们更应学会在合群与不合群之间找到平衡。既要拥有融入集体的能力,享受社交带来的乐趣与支持,也要有勇气在必要时脱离群体,进行独立思考与创新。因为,真正的智慧,不在于一味地追求合群或不合群,而在于理解何时该合,何时该不合,以及如何在这两者之间自如转换,活出一个既温暖又深刻的人生。
总之,合群是一种能力,它让人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力量;不合群是一种智慧,它引领人们探索内心的深度与广度。在这个多彩的世界里,愿人们都能拥有这份能力与智慧,既不失去与世界的连接,也不忘追寻内心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