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語 | 收藏本站
新闻搜索
 
日本华人新闻
 
 
 
  打印 关闭窗口
“留日交大人”东京艺术大学观展
探寻弘一法师李叔同留日踪迹
作者:刘逸敏  来源:日本华侨报  发布时间:8/7/2024 10:18:35 AM
 

2024年8月4日下午,由西安交通大学日本校友会主办、交通大学日本校友会联盟、日本华侨华人博士协会、《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日本华侨报》协办的“留日交大人”探访活动来到了东京艺术大学。李叔同曾是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前身)特科班学生,本次活动也是趁这次“东京艺术大学与中国留学生——从李叔同到现代”展,探寻李叔同在此的留学踪迹,缅怀他对中日文化交流的贡献。

李叔同的人生与留学经历

李叔同,这位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话剧史的先驱”的人物,因其在音乐、美术、戏剧等多方面的杰出成就而闻名于世。年轻时的李叔同,留日前携母亲、家眷迁居上海,参加进步青年组织沪学会和上海的梨园活动,经历了南洋公学墨水瓶事件,认识了蔡元培、黄炎培、邵力子、谢无量等师友。1905年母亲去世后扶柩回津等各种经历让他开始新的反思。为了寻找新思想、新出路,是年秋他东渡日本,并于1906年10月考入东京美术学校(今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部),开始了他在西洋美术和音乐等领域的留学之旅。

留日期间,李叔同不仅在东京美术学校专攻西洋美术,还积极参与了汉诗社“随鸥吟社”,与日本顶尖汉诗家交流诗词。他与曾孝谷等人发起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在日本演出了《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等剧目。特别是李叔同自己男扮女装饰演《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一角,在当时的东京轰动一时,连续演出多次,观众不仅有中国留学生也有日本人,甚至还受到日本戏剧界关注。据说日本戏剧界权威的藤泽浅二郎和松居松翁还专程去看了演出,并在演出后到后台和李叔同交流。这些活动不仅推动了中国话剧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

1911年李叔同毕业回国,先后在直隶高等工业学堂、上海城东女子学校、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等处教授美术音乐。此外,他还参加了南社、西泠印社活动,成立乐石社、宁社,继续音乐美术金石篆刻的研究学习。直到他于1918年,出家成为弘一法师。

李叔同在音乐、美术、篆刻、书法等领域都有很高的造诣,这些和他的留日经历都是分不开的。

探访活动回顾:从展览探寻李叔同的留日踪迹

此次的“留日交大人”探访活动在东京艺术大学的美术学部进行,这里也曾是李叔同学习的地方。


东京艺术大学正木门前合照

这次探访正好偶遇ROCANA东方文化教育学会部分会员来东京艺术大学参观,所以我们商议了一下就一起进行了。我们从美术学部的艺大Art plaza大门进入开始这次探访。沿石阶而上走过很有历史感的厚重的正木门,右边迎接我们的是东京美术学校第5任校长正木直彦像。正木直彦当任校长达31年,从大正到昭和时期,经历了冈仓天心骚动等事件,全身心投入日本皇室相关美术品和艺术品制作,为东京美术学校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至于在当时的日本有“说到正木先生就是美术学校,说到美术学校就是正木先生”一说。


东京艺术大学美术馆上野陈列馆


本次展会的详情介绍

东京艺术大学主办的“东京艺术大学和中国人留学生——从李叔同到现代”展(8月3日至11日),主要展出了东京艺术大学(旧东京美术学校、旧东京音乐学校)的以李叔同为代表的中国留学生的一些历史资料和作品。借此机会,大家看到了很多首次对外公开展览的李叔同有关的展品,包括1911年李叔同毕业时的毕业生纪念合影及自画像,以及当年旧东京美术学校的入学相关资料等。在泛黄的书页上,我们可以看到李岸(李叔同的别名)以及首位进入该校的中国留学生曾延年的名字。


1911年毕业生纪念合影


旧东京美术学校《撰科入学关系书类》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次展览的镇展作品——李叔同的毕业自画像。从东京美术学校到东京艺术大学,有一个延续至今的传统,那就是每个美术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前必须留下一张自画像。1911年即将毕业的李叔同就留下了这幅画。


李叔同毕业自画像

在本次展览策划核心成员之一的张源之老师(ROCANA东方文化教育学会代表理事、东京艺术大学壁画专业硕士毕业生)从美术专业角度给我们介绍了这幅自画像,让我们体会到了李叔同自画像的绝妙之处。自画像选择了柔和的色彩与西洋油画中印象派的描绘手法,加上精准的光影运用,体现了李叔同对细节的把控与对艺术的尊重,使得画作呈现出一种平静而稳重的氛围,与他清净且专注的个人性格呼应,反映出他与世无争的内心世界。这样的处世哲学和人生态度也贯穿了世间的李叔同和佛教律宗高等弘一法师的一生。

李叔同对篆刻和书法的热爱对其美术创作的影响从其作品上也可见一斑,例如自画像中处理得细腻而流畅的线条,正与传统的书法和篆刻技巧极为相似。而且,自画像的右上角有用油画笔触模仿画成的李叔同自用印,更是其对多种爱好的理解与应用的体现。来自西洋的油画技巧与来自东方的篆刻书法,李叔同在二者中间巧妙地找到了那抹属于自己的独特色彩。


张源之老师为大家讲解李叔同自画像

    此外,这次展览也展出了清末民国时期(1906年至1939年)曾在旧东京美术学校就读的另外34名中国留学生的毕业作品自画像。他们中的很多人也和李叔同一样,回国后以自己的方式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和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多贡献。


部分中国人留学生自画像作品一览

日本留学是李叔同一生中重要的转折。在此期间,他如饥似渴地一边学习一边创作。他参加汉诗社随鸥吟社和日本汉诗人交流,创办中国第一份音乐杂志《音乐小杂志》,创办近代中国第一个歌剧社春柳社。他站在了当时东西方文化碰撞融合和中日文化交流的最前沿。他在摸索中找到自我,也找到了中国美术音乐的发展方向,并将这些经历和感悟转化为丰富的艺术成果。李叔同的经历不仅为我们深入了解中日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更为全球化的今天,留学生如何面对多元化的文化冲突和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探访活动后合影留念

暮色降临,探访活动也接近尾声。

突然想起李叔同的那首《离别》,站在东京艺术大学的校园中,仿佛我们刚刚完成了一次和近120年前的留学生李叔同的穿越时空对话。李叔同作为“留日交大人”前辈,他在音乐美术戏剧书法佛教等众多领域的成就,是我们大部分人难以望其项背的。但他的经历值得我们借鉴,而他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贡献,也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

 
   
   
 
   
IT
公司简介 | 事业介绍 | 广告服务 | 印刷服务 | 订阅《日本华侨报》 | 联系我们 | 信息保密政策 | 版权与免责声明
 
 
(株)日本新華僑通信社
 
邮编:102-0083 住所:東京都千代田区麹町2-4-10三誠堂ビル3F
电话:代表 03-6261-9200 编辑部 03-6261-9401 营业部 03-6261-9400
Copyright © 2004 JNO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