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下午,在东京中国文化中心系列举行的为期近半年的系列专题讲座———《从甲骨文看中国文化(卜辞篇)》,在听众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收官。
“一片甲骨惊天下”,1899殷墟甲骨文被发现迄今已有125周年。甲骨文的发现不仅改写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将中国的信史提前了千年,成为世界文明的共同财产,更随着甲骨文研究深入,从过去的绝学发展为当今的一门国际化显学,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和代表。
占卜之“卜”字,乃为龟骨灼烧后之裂纹,音为拟声。文字与卜辞的学习同时进行。
为纪念殷墟甲骨文发现125周年,传播中国传统历史和文化,展示中华人文精神和智慧,讲述中国故事,东京中国文化中心邀请了旅日著名甲骨文学者、书法篆刻家张大顺举办了《从甲骨文看中国文化(卜辞篇)》系列讲座。这一系列讲座,既是8年前张大顺《从甲骨文看中国文化(文字篇)》系列讲座的续篇,也是以甲骨文卜辞为主要内容的普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又一次生动例证。
“左迁”之“左”,其意可追溯到3千年前的殷商时期。
《从甲骨文看中国文化(卜辞篇)》系列讲座前后历时约半年,共分十回进行。系列讲座通过对70余片甲骨文的近百条卜辞的讲解,围绕3500年前的农业、渔业、牧业、军事、征伐、天文、地理、教育、医疗、生育等社会生活进行分类式分析和阐释,对甲骨文卜辞的基本构成形式、文法、字词以及骨片的收藏状况,也进行了详尽分析说明和探讨。
每有重大事件发生必采用双刀书契,施丹警示。此为问天祭祀“鸟星”否。
每次讲解之后,都安排了问答互动,张大顺都热情耐心地解答听众提问,并让听众选出的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一个甲骨文字,用色纸书写后赠予对方。同时还针对踊跃的听众设计课后题,在有效地调动了听众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让他们感受到尊重与鼓励。经过学习,有听众尝试着用张大顺教授的“卜辞五字法”发送“甲骨文卜辞句式”的短信,成为一段佳话。在最后一次讲座上,张大顺还特别邀请听众上台分享自己对卜辞的理解。超越时空感知先民与上天之神的交流、对话与自我存在。别开生面,趣味横生。
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一次交通事故是这样发生的。
在这次系列讲座中,张大顺除了全方位、多角度地运用实例论证殷之“国之大事 在祀在戎”的治国理念,还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卜辞,做画龙点睛式的剖析和例证。他用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讲述,赋予复杂且生涩的知识以通俗易懂、耳目一新的方便之门,使原本看似茫然无序的卜辞生动鲜明,历久弥新,牵引着历史深处的先民智慧向今天的人们缓缓走来。
精彩互动,回答听众针对卜辞中的同字异形的提问。
在讲座中,张大顺尤其注意举一些至今仍出现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说明,鲜活有趣,让听众在会意和欢笑中收获满满的知识。这些生动案例集结成“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交通事故”“最具有神秘感的虹字为双头龙饮水的想象”“最早的日全食和月全食记录”“中国最早的女将军妇好如何带兵征伐”“并非现代人的男尊女卑的祈念”“卜卦六梦之妙想”“对面相欢之宴飨的向往”“对种种病患的心忧”等历史小掌故。如席地跪坐的身姿、侧耳倾听的专注、开怀畅饮的背影、前后两脚涉水的足迹……经张大顺的巧妙编辑,甲骨文背后蕴含的深厚历史,化作动人的生活场景,让听众感同身受、刻骨铭心。
每次开讲之前的温故知新环节,亦平添一乐。
部分听众的无记名调查亦成为今后参考之资。
讲座引起在日文化爱好者的热烈反响。一位来自神奈川的听众感慨:学习甲骨文时的感觉是朦胧胧的,有古代的现代的、有中国的日本的,还有对未来的想象和憧憬,如饮醇酒一般舒心畅意、韵味无穷。一位企业家表示,讲座助其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起点,值得终生研究和解读。还有听众表示,这是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的特别的课程,从入门起步,一路探索直至高峰,受益匪浅。
听众通过抽奖得到了自己心仪的甲骨文。
东京中国文化中心主任罗玉泉与部分听众一同书写甲骨文。
这一系列讲座正式完结后,作为讲师的张大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表示,甲骨文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亦为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一个甲骨文字就是一个故事,一段书契卜辞即是一段内涵丰厚的文化横截面,甲骨文是古代天人合一的神通意会,是古代先民心琴际会的回响。系列讲座营造了一个难能可贵的与甲骨文对话交流的桥梁,跨越时空,感受甲骨文的无穷魅力和绝妙创意,感受悠悠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五千年中国故事精彩纷呈,甲骨文是“彩上之彩”,根植于文化宝藏,我们的中国故事必定越讲越精彩!
|